首页> 中文学位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Eph表达变化对轴突出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6h】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Eph表达变化对轴突出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结果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ph受体家族及其配体ephrin的研究进展

致 谢

个人简介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临床上难治性癫痫病人中颞叶癫痫占有较大比例,而海马环路内的轴突出芽、突触重建是颞叶癫痫的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在颞叶癫痫的形成与维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发现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为外向生长的轴索提供导向作用的轴突导向分子Eph受体及其配体在成年海马中广泛表达,其是否参与了颞叶癫痫海马环路内轴突出芽和突触重建,从而促进了颞叶癫痫的形成与发展尚不清楚。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神经元之间形成异常的突触联系,建立了病理性(功能性或形态性)神经环路。海马突触联系的可塑性是癫痫发生后突触重建的基础。颞叶癫痫可导致神经系统胶质增生,突触后终端与胶质细胞之间形成突触,突触后终端的树突棘的形态学的变化引起突触结构的改变,与胶质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为异位突触,引起海马内环路性质的变化,从而提高致痫性。目前仅有个别报道至少有一种Eph受体家族成员,其配体与点燃引起的出芽有关,但同时研究多个轴突导向分子在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的表达、分布及对轴突出芽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于文献。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Eph受体及其配体可调节树突棘的形态、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联络和兴奋性突触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氯化锂一匹罗卡品致痫模型观察在急、慢性期EphA4、EphA5及其配体印ephrinA3、ephrinA5 mRNA和蛋白在海马环路内各区域表达、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它们在颞叶癫痫轴突出芽、突触重建以及在调节颞叶癫痫树突棘的形态及突触可塑性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模型制作:随机将110只体重为220—250g的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实验组(68只),颞叶癫痫模型制作选用氯化锂(125mg/kg)加匹罗卡品小剂量(10mg/kg/次)腹腔注射法;对照组(42只)大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25mg/kg。选取痫性发作后12小时、24小时、7天、15天、30天、60天为研究时间点,内嗅皮质、海马齿状回、CA3区及CAl区为研究部位。腹腔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根据Racine标准判定癫痫发作的程度,大鼠处死前行EEG描记。 2.Niss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坏死程度;Neo-Timm染色观察齿状回内分子层、CA3区苔藓纤维出芽;快速Golgi染色观察另外的轴突出芽及树突棘的形态学改变。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l区双标记的ephrinA3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变化。 3.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结构不同区域及内嗅皮质EphA4、EphA5、ephrinA3、ephrinA5 mRNA的表达。 4.用免疫组织化学漂浮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结构不同区域及内嗅皮质EphA4、EphA5蛋白的表达。 结论: 1.内嗅皮质区EphA5 mRNA及蛋白和齿状回EphA5 mRNA及蛋白、ephrinA3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是SE后苔藓纤维出芽至齿状回内分子层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2.EphA5 mRNA及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和ephrinA3 mRNA、ephrinA5 mRNA在CA3区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CA3区的苔藓纤维出芽及锥体细胞的轴突出芽、突触重建。 3.CA3区的EphA5 mRNA及蛋白和CAl区EphA4 mRNA及蛋白、ephrinA3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CAl区的轴突出芽、突触重建有关。 4.EphA4 mRNA及蛋白、ephrinA3 mRNA在CAl的表达下调参与了突触后树突棘形态的调节,是调节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分子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