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血管影像检查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6h】

脑血管影像检查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统计分析

第三章讨论

结论(仅供参考)

图片及文字说明(共9张)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达42%--50%。因此,尽早发现和治疗引起SAH的动脉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常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有创、耗时、大剂量造影剂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使无创性的影像检查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回顾分析36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螺旋CT脑血管造影(3D-SCTA)和三维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3D TOF-MRA)、二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2D-DSA)资料,旨在探讨脑血管影像检查在急诊颅内动脉瘤出血患者筛选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开展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1.对象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36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D-SCTA, 2D-DSA, 3D-MRA检查资料,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26~75岁,平均48.3岁。 1.1.2 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33例,SAH合并脑出血3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6例,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31例,意识障碍12例,肢体瘫痪8例。入院时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12例,Ⅱ级12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2例。 1.1.3 统计学方法: 比较3D-SCTA, 2D-DSA, 3D TOF-MRA对动脉瘤的数目、动脉瘤颈和重要穿支血管的显影情况,并将以上观察与术中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三种检查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统计学处理采用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差异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采用SPSS12.0,分析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结果:(加数值) 1.2.1 1例患者未发现动脉瘤,35例患者中3D-SCTA检查显示动脉瘤44个,2D-DSA检查显示动脉瘤45个,3D TOF-MRA检查显示动脉瘤40个,其中3D-SCTA假阴性2例,2D-DSA假阴性1例,3DTOF-MRA假阴性6例。 1.2.2 3D-SCTA对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与2D-DSA、3D TOF-MRA差异性对比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X2数值分别为0.006、2.581,P>0.05)。 1.2.3 三种方法检出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及对动脉瘤空间三维形态的显示效果差异性对照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X2=4.2572,P>0.05。 1.2.4 三种方法对重要穿支血管显影效果差异性对比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33.8205,P<0.01。 1.3 结论: 1.3.1 3D-SCTA是一种无创、经济、快捷、简便的颅内血管检查方法,且重建图像质量高,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方向、瘤颈、与邻近血管、颅底结构及载瘤动脉三维空间的关系方面较其它影像检查优势明显,可模拟手术入路为急诊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和随访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1.3.2 2D-DSA图像没有立体感,是有创性检查,费用高,操作复杂,有诱发出血及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之虑,但在检测重要穿支血管时有优势,在显示即时的动脉瘤瘤内和载瘤血管的血流流向情况优势明显,可作为可疑复杂性动脉瘤的对比筛查方法。 1.3.3 3D TOF-MRA无需放射线和造影剂,不受血管内血栓和静脉窦的影响,但耗时较长,受检者需要安静,不适合急诊以及颅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影像受血流流速和颅内血肿影响大,假阴性率较高,不能显示颅骨。 1.3.4 三者互有长短,可综合应用,以取得最佳诊断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