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脑体感皮质局灶性缺血后可塑性的初步研究
【6h】

大鼠脑体感皮质局灶性缺血后可塑性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论文

第一部分 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皮质梗塞模型的建立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附图

第二部分 康复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区周边皮质GFAP、GAP-43表达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附图

四、参考文献

五、综述

六、致谢

七、在读期间所发表(待发表)的论文清单

展开▼

摘要

一、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建立良好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急性脑梗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筛选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光化学法诱导血栓生成与人类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较为相似,其照射所需光源波长与内源光学信号成像(optical intrinsic signal imaging,OISI)技术相同.OISI技术是目前少数能实时观察脑缺血病理过程的技术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OISI技术观测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梗塞区的血栓形成过程。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通过OISI技术观测血栓形成过程,判断梗塞的形成,为实时研究脑缺血时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利用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的原理,使大鼠局部皮质完全梗塞,同时应用OISI技术观测血栓形成过程,通过TTC染色和EB染色观察梗塞灶大小和血脑屏障的破坏情况。
  结果:光化学诱导过程中观察到血栓形成,通过信号分析确定光化学诱导皮层梗塞所需时间为30min.该方法造模100%成功,大鼠无死亡(存活率为100%),脑梗塞后未见明显肢体运动障碍。脑组织切片TTC染色证实梗塞灶在体感皮质区,大小基本恒定,EB染色显示血脑屏障破坏。结论光化学诱导大鼠脑梗塞模型稳定性好,死亡率低,是研究脑缺血的理想模型。OISI技术是动态观察活体脑梗死过程中脑血流、血管和功能变化的有效方法。
  二、康复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区周边皮质GFAP、GAP-43表达的影响
  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的行为学恢复,改善运动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脑卒中后的功能康复与脑的可塑性有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特异表达的中间丝蛋白,其表达值增加被认为是胶质细胞反应性或功能活性增强的典型表现之一。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轴突中,是参与细胞形态和连接的调节蛋白,可以作为成熟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重建和可塑性的标记物。
  本文拟观察局灶性体感皮质缺血后,康复训练对GFAP与GAP-43表达的影响,研究缺血后脑功能恢复的可塑性机制。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区周边皮质GFAP、GAP-43表达的影响,为康复训练治疗脑缺血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光化学方法建立局灶性脑梗死模型,造模后置于普通笼中饲养;康复训练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进行电动跑台训练,每天30 min;假手术对照组仅给予麻醉及头皮切开、缝合,不进行光照射激活形成血栓。每组大鼠于术后7 d,14 d,21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期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的表达。
  结果:7 d康复训练组和模型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显著高于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和模型组之间GFAP表达无明显差异。康复训练组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的表达在14 d和21 d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的表达在14 d和21 d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大鼠GAP-43表达在7 d为最高,14 d后开始下降,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大鼠GAP-43表达在7 d和14d高于假手术对照组。21 d时三组大鼠GAP-4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