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功率谱熵在痫性发作大鼠脑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6h】

功率谱熵在痫性发作大鼠脑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2.2方法

2.3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结果

3.1模型制备结果

3.2行为学评估

3.3脑电图结果

3.4功率谱熵值

3.5附图

第四章讨论

4.1脑电的非线性动力学特点及研究方法

4.2功率谱熵在大鼠脑电痫性发作监测中的应用

4.3功率谱熵对痫性发作大鼠发病机制—抑制屏障突破学说的探讨

4.4试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 述: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在癫痫诊治和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功率谱熵在青霉素致痫大鼠脑电痫性发作检测中的应用,探索运用功率谱熵研究实验大鼠痫性发作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青霉素在大鼠海马微注射制备急性痫性发作模型(注射点为右侧海马),以深部电极记录大鼠原始脑电信号,运用功率谱熵对大鼠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 正常组(A):仅在大鼠右侧海马致痫灶相同部位植入深部电极; 生理盐水对照组(B):在右侧海马致痫灶相同位点注入生理盐水,然后插入深部电极; 单电极组(C):大鼠右侧海马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植入深部电极; 多电极组(D):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植入深部电极,同时在同侧海马相距1.5mm处、致痫灶对侧海马植入深部电极。 四组大鼠经致痫后予以行为学评分,并于致痫后2小时、3小时、4小时记录每组大鼠5分钟抽搐次数,同时注射青霉素之前记录脑电图30分钟,注射青霉素后持续监测脑电图直到癫痫发作终止。记录致痫大鼠在致痫灶内及其他植入深部电极处癫痫发作各期的脑电主频功率和功率谱熵值,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行为学变化比较 1.1从行为学结果分析,除正常和对照组无痫性发作外,其他各组痫性发作形式以Racine分级四级一多肢抽动伴倾倒为主; 1.2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发作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2.脑电图及功率谱熵比较 2.1C组和D组脑电信号的主频功率显示两组发作期与未发作期、发作前期、发作后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未发作期和发作前期相比无明显差异; 2.2C组和D组脑电功率谱熵显示发作期明显低于其它各期,且发作前期就已经开始降低; 2.3D组大鼠海马致痫灶(a)及其同侧附近(b)、对侧(c)发作前期的脑电主频功率谱和功率谱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从脑电主频功率来看,a、b、c三点无明显差异,而从功率谱熵分析,发现a点最低,c点的功率谱熵值最高,a、b、c三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功率谱熵可以预报痫性发作; 2.功率谱熵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痫性发作时存在抑制屏障突破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