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科学客观性的层次及其限度
【6h】

试论科学客观性的层次及其限度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科学客观性研究的现状及其困境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

2.1 本研究的意义

2.2 本研究的目的

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科学客观性内涵及其演变

2.1 客观性辨义

2.1.1 客观性的含义及其演变

2.1.2 分析客观性的语义框架

2.2 科学客观性的含义及其特征

2.2.1 科学客观性的含义

2.2.2 科学客观性的特征

2.3 重建科学客观性的新视野

2.3.1 本体论上厘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3.2 认识论上重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2.3.3 方法论上澄清其构造与限制

第三章 外在性:科学客观性的本体论承诺

3.1 外在性的含义

3.2 外在性的表征:科学对象的生成与确认

3.2.1 科学对象的生成与确认

3.2.2 哲学家的总结

3.3 作为本体论承诺的外在性

第四章 内在性:科学客观性的认识论表征

4.1 内在性概述

4.1.1 内在性的涵义

4.1.2 内在性概念的历史

4.2 内在性的类型

4.3 对称性:内在客观性的实现

4.3.1 对称性的认识论基础

4.3.2 对称性:科学对象的确认

4.3.3 对称性:客观化的判据

第五章 科学客观性的方法论建构

5.1 “拯救现象”:科学客观性的内在建构

5.1.1 时空数学化

5.1.2 世界的理想化与观念化

5.2 社会选择:科学客观性的外在建构

5.2.1 理论内容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张力

5.2.2 科学客观性与社会文化交流的关系

5.3 从理论的评价标准之争看客观性的建构

5.3.1 传统的理论评价标准及其问题

5.3.2 波普尔与库恩的争论

5.3.3 客观性与科学进步

第六章 主体间性:科学客观性的限度

6.1 主体间性概述

6.1.1 主体间性的含义

6.1.2 主体间性对于科学的价值

6.1.3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6.2 作为科学客观性之限度的主体间性

6.2.1 主体间可检验性

6.2.2 主体间可交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客观性是人们认识实践的目标。它的含义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于科学来说,它的客观性主要指知识来源的客观性与真理性。在此,可根据黑格尔所指示的语义分析框架将它区分出不同的层次:本体论上的外在性、认识论上的内在性以及方法论上的建构性。一方面,以科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核心的外在客观性,既具有独立性,又是主体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与客观世界耦合而得到的结果。科学家们借助于直观方法与理性工具所把捉到的实体与过程、类型与结构、解释句与理论模型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表象,是外在客观性承载者,并构成了科学客观性的“本体论承诺”。另一方面,这种外在客观性,是在人类主体的内在化过程中实现的。在现代科学中,科学家们自觉地运用对称性工具实现“内在化”而得到的“变换下的不变性”,使得科学具有了公共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这种通过对世界进行规范建构所实现的公共性与不变性,就是内在客观性。除此之外,无论是科学事实还是科学理论,其客观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内在的与外在的双重方法论建构。在澄清科学客观性的层次之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一个层次的科学客观性都表现出另一种属性——主体间性,它不仅是科学客观性的表征,而且也构成了科学客观性的限度。

著录项

  • 作者

    李玲;

  •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蒋美仕;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科学学;
  • 关键词

    科学; 客观性; 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