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肠肝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研究
【6h】

肠肝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调查本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菌株的耐药性及产碳青霉烯酶发生情况,探讨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机制。
   方法:收集本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2010年5月-10月期间临床各类标本中连续分离的非重复肠杆菌科菌株,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0年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查;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KPC、IMP、VIM和NDM-1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别;对基因组DNA扩增阳性菌株进行质粒提取,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分析耐药基因传播机制;对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和ERIC(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Consensus)-PCR分型以探讨其耐药分子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半年期间共收集738株肠杆菌科菌株,它们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96%(44/738)、2.17%(16/738)和1.36%(10/738)。44株对厄他培南耐药菌株中27株为改良Hodge试验阳性,20株为EDTA协同试验阳性,其中,24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4株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1株菌产IMP-4型金属酶,9株肺炎克雷伯菌产一种新型IMP金属酶,命名为IMP-30,GenBank登录号为HQ875573。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均提取到质粒,且质粒DNA PCR扩增到相应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产KPC酶菌株接合试验成功,产IMP菌株接合试验未获得成功。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产KPC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而产IMP菌株存在多个克隆型。
   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菌株主要产IMP型碳青霉烯酶,其次产KPC型。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一种新IMP基因亚型,命名为IMP-30。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在本院存在多个克隆型,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菌株传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