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度短期效应的研究
【6h】

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度短期效应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入选者一般情况

3.2 降压治疗前后各组血压变化情况

3.3 降压治疗前后动脉硬度变化情况

3.4 降压治疗前后ABI变化情况

3.5 降压治疗前后内皮素变化情况

3.6 降压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变化情况

3.7 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高血压与动脉硬度

4.2 降压药物作用机制及动脉硬度改善

4.3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硬度的相关检测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培哚普利、替米沙坦四种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度短期效应的差异。
   方法: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门诊收集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利用DAS2.1.1统计软件进行随机设计,按随机号分为A、B、C、D四个试验组,每组各20例,同期选择正常血压人群20例作为对照的E组。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B组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mg,C组给予培哚普利胶囊4mg,D组给予替米沙坦片40mg,E组给予安慰剂胶囊,分别于早上8点口服。服药前测量心率、血压、身高、体重,应用日本科林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留取静脉血标本。服药3小时后再次检测血压、baPWV、ABI及留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浓度,比色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同时检测治疗前的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结果:1.各组干预前除对照组外所有指标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血压、动脉硬度改变:各治疗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数差值均有所下降(p<0.05);A组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D组(P<0.05),其他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各治疗组干预后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短期降压治疗前后改变显示各组baPWV均数差值均有所下降(p<0.05),各组baPWV下降幅度分别为A组241.5cm/s、B组159.5cm/s、C组157.5cm/s和D组85cm/s;其中A组baPWV下降幅度明显大于D组(P<0.05),其他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各试验组的baPWV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各组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变化:治疗组干预后A、B、C三组的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D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干预后一氧化氮均数差值有所上升(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内皮素、一氧化氮指标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短期降压治疗后,SBP、DBP、PP的变化量与baPWV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523,0.283,0.391;P=0.000,0.004,0.000),与内皮素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274,0.262;P=0.006,0.008),而与NO呈负相关(r=-0.239,P=0.003;r=-0.320,P=0.000)。
   结论:1.苯磺酸氨氯地平、富马酸比索洛尔、培垛普利、替米沙坦短期干预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动脉baPWV,其中以氨氯地平组更为明显。
   2.不同降压药物短期干预显示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