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预后判断
【6h】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预后判断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联合运用,小脑桥脑角肿瘤(CPAT),特别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得到明显提高,面神经功能损伤的机率也因此大大降低,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手术中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已有多年历史,为进一步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特别是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面神经瘫痪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面神经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肌电图(EM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s)等,研究它们在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67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所有病例术后均病理确诊为听神经瘤,术中均在面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16例在内镜辅助下切除。其中33例单纯行术中肌电图(EMG)监测,34例行术中肌电图(EM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s)联合检测,术后住院期间进行运动、感觉功能评价;所有患者进行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的跟踪调查,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及躯体感觉、运功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的可行性、安全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术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对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以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67例大型听神经瘤病例,肿瘤全切64例(95.5%),次全切3例(4.5%),无死亡病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3例(94.0%),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分别为:H-BⅠ级42例,H-BⅡ级15例,H-BⅢ级5例,H-BⅣ级3例,H-BⅤ级2例,H-BⅥ级0例。House-Braekmann分级优秀率(H-BⅠ-Ⅱ级)57例(85.1%)。
   结论:
   1)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2)单纯肌电图监测与联合检测在面神经功能保护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大型听神经瘤的囊、实性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4)囊性听神经瘤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分级优秀率远低于实性听神经瘤。
   5)联合检测在保护面神经的同时,能更好的保护后组颅神经功能及脑干功能。
   6)术者显微操作技巧及经验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7)内镜辅助下可更好的切除内听道肿瘤及减少脑脊液耳漏的发生。
   8)术中SE+MEP+EMG+BAEP的有效的联合监测,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神经、脑干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