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h】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低碳经济研究和实践综述

1.3.1 低碳研究概况

1.3.2 低碳实践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低碳经济基础理论

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

2.3 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2.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3.1 时间序列模型

3.1.1 时间序列

3.1.2 时间序列模型

3.2 时间序列检验

3.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3.2.2 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3.2.3 时间序列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3 低碳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3.3.1 数据选取

3.3.2 数据分析

3.3.3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室气体作用机理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因子分析

4.1 温室效应

4.2 二氧化碳排放的PSR模型

4.2.1 PSR模型

4.2.2 压力(P)

4.2.3 状态(S)

4.2.4 预警(R)

4.3 二氧化碳排放的因子分析

4.3.1 Kaya公式

4.3.2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型环境保护指标评价

5.1 指标评价设置原则

5.2 低碳型环境保护指标评价设计

5.2.1 指标选取

5.2.2 主要评价指标解释

5.3 指标数值处理

5.3.1 标准化法

5.3.2 极值法

5.3.3 归一法

5.4 指标权重选择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主成分分析法

5.5 评价模型

5.6 2004-2008年低碳型环境保护评价

5.6.1 数据选取

5.6.2 数据处理与计算

5.6.3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城市指标评价

6.1 低碳城市概述

6.2 中国低碳城市实践

6.3 低碳城市指标评价

6.3.1 指标设计

6.3.2 实证分析

6.3.3 结果分析

6.4 国外经验对中国启示

6.5 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

6.5.1 源头低碳化

6.5.2 过程低碳化

6.5.3 末端低碳化

6.6 低碳城市实现路径

6.6.1 低碳交通

6.6.2 低碳建筑

6.6.3 消费生活低碳化

6.6.4 增加城市碳汇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农业评价

7.1 低碳农业含义

7.2 研究综述

7.3 低碳农业指标评价

7.3.1 主要评价指标解释

7.3.2 评价模型

7.3.3 评价不足之处

7.4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路径选择

8.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8.1.1 SWOT分析模型

8.1.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8.2 环境保护的制度演变

8.3 碳源和碳汇管理

8.3.1 碳源

8.3.2 碳汇

8.4 政策和法律环境

8.5 低碳技术发展

8.6 低碳环保的公众参与

8.6.1 公众参与模式

8.6.2 信息公开设计

8.6.3 环保NGO的发展

8.7 国际合作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元凶就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2003年英国提出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在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进行经济转型的新起点。本文基于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低碳型环境保护指标评价体系和与之相关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研究首先介绍了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气体变暖的背景,对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研究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综述,在生态承载力理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相关理论指导下,研究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
   通过对1985-2008年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GDP是引起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能源消费增加则不是GDP的原因,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理论上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加的脱钩,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引入生态承载力概念,建立起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作用过程。从而,温室气体排放使得生态承载力越来越逼近极限,自然环境不断对社会发出预警信息,这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做出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的行动。
   在分析了Kaya公式后,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得出:能源消费对CO2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GDP,然后是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可从改善能源消费、控制人口数量、调节固定资产投资和引导居民消费方向等降低碳排放。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原则,建立了低碳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构建以经济发展指标、低碳(科技)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指标和政策指标为主的指标评价模型,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和政策几个方面反映地区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评价和保护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实证数据显示,我国低碳型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数连年递增,说明我国在发展低碳型环境保护方面快速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低碳城市评价模型,以长沙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和实现路径。从理论上建立了低碳农业评价模型。
   针对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现实情况,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了战略分析。最后,依据评价模型提出我国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加强碳源碳汇管理,推动发展低碳技术,引导公众参与低碳环保和强化国际合作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