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系统论视域下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及特征研究
【6h】

系统论视域下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及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有关定向越野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有关定向越野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素质测试法

2.2.5 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2.7 逻辑分析法

3 对与本研究相关概念的阐述

3.1 对系统论的概述

3.2 对因子分析思想的概述

3.3 对专项素质训练及指标的概述

4 结果与讨论

4.1 定向越野专项素质指标的筛选原则

4.2 定向越野专项素质测试指标筛选的操作程序

4.2.1 对定向越野专项素质初选指标的采集

4.2.2 对定向越野专项素质初选指标的第一轮筛选

4.2.3 对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筛选指标的后续整理

4.3 对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筛选指标的测试

4.4 定向越野专项素质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4.4.1 相关系数矩阵及显著性检验

4.4.2 公因子(主成分)提取过程与结果

4.5 对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及特征的分析

4.5.1 对定向越野有氧耐力素质的特征分析

4.5.2 定向越野专项速度与速度耐力素质的特征分析

4.5.3 定向越野专项力量与力量耐力素质结构与特征的分析

4.5.4 定向越野专项柔韧素质的特征分析

4.5.5 定向越野专项灵敏素质的特征分析

4.5.6 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与特征的系统论内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定向越野从1919年在欧洲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无论在竞技水平还是科研水平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而在我国,定向越野却还属于新兴的项目。虽然,近几年定向越野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整体上我国的定向越野的竞技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定向越野项目规律、特征把握、专项素质结构及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校的定向越野竞技水平基本代表我国最高水平,如何能在各级别比赛中取得佳绩已普遍成为相关高校教练员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定向越野有关的文献综述发现,我国有关定向越野专项素质训练方面的研究文献较为欠缺,以量化标准作为研究切入点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实地指标测试作为数据来源,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数据测试、逻辑分析以及现场观察等科研方法,以中南大学定向越野校队为测试对象,深入解析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及特征,为揭示定向越野专项素质训练的本质内涵和指导科学化训练服务。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1.通过定性筛选与定量分析,得出有效评价定向越野专项素质发展水平的指标有:2000米、15000米、专线定向10千米、环山坡200米跑、环山坡1200米跑、一分钟立卧撑、一分钟直立提踵、专线定向4千米、200米重复跑;
  2.通过数理统计,对各组成要素进行因子命名:(1)有氧耐力因子;(2)速度与速度耐力因子;(3)力量耐力因子。其中有氧耐力因子由指标“专线定向10公里”、“15公里跑”构成,占总方差贡献率的40.267%;速度与速度耐力因子由指标“专线定向4公里”、“200米”、“2公里”构成,占总方差贡献率的37.917%,累计贡献率达78.184%;力量耐力由指标“环山坡200米”、“环山坡1200米”、“立卧撑”、“直立提踵”,占总方差贡献率的13.741%。累计贡献率达91.925%;
  3.通过对力量耐力因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认为定向越野专项力量耐力包括腰腹力量耐力、踝关节力量耐力、腿部力量耐力;另外,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发现,柔韧素质、灵敏素质作为定向越野专项素质训练的内容之一,但并非是定向越野专项素质训练的核心内容;
  4.基于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定向越野专项素质结构是客观的、等终极性的,应随着其训练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合理安排各因子训练的比例,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定向越野专项所需的身体素质,另外,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加强一般素质的训练对于提升定向越野专项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5.通过对统计结果的理论分析,证明定向越野是以有氧耐力、速度及速度耐力为主导,力量耐力作支撑的竞技运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