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对比研究
【6h】

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比较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心内直视修补术与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术后左右心功能的变化及术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0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5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n=108例)和外科手术组(n=142例),比较两组患者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输血量等指标;术后观察各腔室容积变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⑴共完成房间隔缺损治疗250例,其中介入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3%,低于外科手术组100%的成功率,且介入治疗组残余分流率1.85%高于外科手术组(0%)(P<0.05),残余分流在术后3个月全部消失。介入治疗组在手术时间(57.24±18.69分)、住院时间(5.2±1.8天)及并发症(5.6±1.3%)均显著低于外科治疗组(146.44±31.35min,12.0±1.6 d,32.5±5.4%)(P<0.01),且术中不需要输血。⑵与术前相比,出院前介入治疗组与外科手术组患者右心房收缩末期内径(RA)、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均恢复正常(P<0.05),而术后1月(m)、3m、6m、1年(y)RA、RV变化不明显,与术后3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未检测到明显变化(P>0.05);同一时间点介入治疗组与外科治疗组间各腔室容积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出院前、术后1m、3m所有患者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P<0.05),而介入治疗组与外科手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⑶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41%;介入治疗后出院前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为23.15%;给予异搏定、普罗帕酮等药物处理后,术后3m复查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率1.85%。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04%,外科手术后出院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99%,术后3m复查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率9.15%。两组治疗前心律失常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院前心律失常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比较,介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对20项潜在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出院前房性心律失常组与未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心律失常史、左房舒张末期内径、ASD类型和C/T比值、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m房性心律失常与年龄、ASD类型、C/T及手术方式有关,其中年龄≥40岁、上腔型ASD、C/T≥0.5、外科手术等方式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其它类型ASD、C/T<0.5和介入手术(P<0.05)采用逐步回归渐近方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可能导致治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心律失常史、手术方式,且心律失常史危险度大于年龄、手术方式。
  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外科或介入封堵术后右心系统几何结构与心功能均有快速持续的明显改善,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不需体外循环及输血,优于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组患者出院前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外科手术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术后3m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年龄(≥40岁)、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史、手术方式为房间隔缺损治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