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疗效对比研究
【6h】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疗效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及功能评定

1.2.2 影像学测量相关参数及方法

1.2.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2.2 围手术期参数

2.3 疗效评价及影像学测量结果

2.4 并发症及复发率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完全内窥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比较评估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与头灯辅助下开放性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对腰椎活动度、稳定性等相关参数的影响,探讨FE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应用完全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为完全内镜组;同期应用采用头灯辅助开放性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为开放小切口组。完全内镜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0~58岁,平均40.5±8.4岁,病程为15~150 d,平均72.5±22.6 d;开放小切口组:男性47例,女性35例;年龄17~63岁,平均42.6±9.3岁;病程为20~330 d,平均105.4±36.2 d;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定,改良MacNab标准评价该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测量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椎间水平位移和角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腰椎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前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48~66个月,平均54.8±5.8个月;完全内镜组和开放小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和4.8%,复发率分别是4.4%和6.1%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腿、腰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之间腰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9%和8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均无显著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稳定性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开放小切口组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椎间水平位移和角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头灯辅助开放性小切口技术临床疗效结果类似,并且对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遗留腰痛少、腰椎稳定性影响轻微,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