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
【6h】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1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相关界定

2.2 供给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3 需求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收入分配的经济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分析

3.1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3.2 供给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

3.3 需求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典型经验事实

4.1 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

4.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事实

4.3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事实

4.4 经验借鉴及主要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构建

5.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5.3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的经验事实

6.1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概况

6.2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偏向性分析

6.3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因素

6.4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提高的制约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实证研究

7.1 计量模型的构建

7.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7.3 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结果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进一步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

8.2 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3 实施保稳定需求侧政策的配合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中等收入陷阱”是在2006年由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指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状态后,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凸显和爆发,无法继续支持其发展以达到更高的收入水平,最终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一种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创造了“中国奇迹”。201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4382美元,2015年达到7990美元,标志着中国由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国家逐步迈进。但同时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各种矛盾逐渐突出,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结构性矛盾愈发严重,引起了学界的普遍担忧。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研究问题,主要分析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维度分析发现,合理的劳动收入占比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开展国际国内实证研究,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与人均GDP的关系,试图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实证结果发现劳动收入占比对人均GDP的影响为正,劳动收入占比平方项对人均GDP的影响为负,且均为显著,这表明存在最优的劳动收入占比;从劳动收入占比与六大机制的交互项看,需求侧中投资、消费和外贸的影响不显著,供给侧中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从国际分组的情况来看,高收入组国家最优劳动收入占比要大于中高收入组国家最优值,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应当相应的提高劳动收入占比。随后本文深刻分析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决定的制度特征,认为劳动收入占比表现出因经济转轨而复杂多变的态势,但收入分配应坚持劳动价值论为导向。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理论不停地发展变化,其实际是对增长核心动力不断认识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产生影响,如何保持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分配格局应当确立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不应该崇尚物质资本积累的资本决定论;要以人为中心推进供给侧改革,强调科技进步的作用,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