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不同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
【6h】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不同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膝骨性关节炎概述

1.2膝骨性关节炎的放射学表现

1.3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1.4 玻璃酸钠的作用机制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诊断标准

第3章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病例收集

3.2分组

3.3填写个人资料并进行膝关节WOMAC评分

3.4随访时进行膝关节治疗后WOMAC评分

3.5计算治疗改善率

3.6统计学分析

第4章结果

4.1.不同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玻璃酸钠治疗疗效分析

4.2同一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疗程结束后不同时期的疗效分析

第5章 讨 论

5.1不同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差异性分析

5.2相同放射学特性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时期的疗效差异分析

第6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门诊收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组,分组后接受玻璃酸钠(斯沛特)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膝关节WOMAC评分,计算得出各组改善率,了解玻璃酸钠治疗不同影像学特征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原因,以期指导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高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
  方法:
  收集膝骨性关节炎病例,根据纳入标准遴选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并接受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的11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拍摄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后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将其分为关节软骨下硬化骨形成伴胫骨髁间棘变尖组(A组),骨赘形成组(B组),关节间隙变窄组(C组)。分组后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膝关节WOMAC评分,再接受一个疗程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治疗后第一个月、第六个月进行随访再次接受膝关节 WOMAC评分,计算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差值得出各组玻璃酸钠治疗改善率。本临床实验使用WOMAC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之间的评分差值与治疗前评分之比的百分比即为关节功能改善率(RIS),RIS>25%为治疗有效,RIS≤25%为治疗无效。观察不同影像学特征所对应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的疼痛特征及其他临床体征,将不同影像学特征所对应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玻璃酸钠治疗的临床改善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纳入实验的11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的疼痛特点以下楼痛及下蹲痛为主,其他还可出现上楼痛、起立痛以及平地走痛,下楼痛、下蹲痛、上楼痛、起立痛及平地走痛的发生率依次为90.2%、87.6%、81.4%、78.9%、39.8%。下楼痛及下蹲痛较其他疼痛特点发生率高。
  放射学特性为关节下硬化骨形成伴胫骨髁间棘变尖的A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一个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的有效率为80.7%,第6个月的有效率为84.6%;放射学特性为骨赘形成的B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一个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的有效率为60.0%,第6个月的有效率为80.0%;放射学特性为关节间隙变窄的C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一个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的有效率为54.1%,第6个月的有效率为27.0%。A组和B组关节症状改善率即治疗有效率随玻璃酸钠治疗疗程结束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C组关节改善率即治疗有效率随玻璃酸钠治疗疗程结束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而降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第6个月后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3.7%。通过X2检验进行依据影像学特征分组后组间治疗效果比较,X2=32.191,P<0.005,组间在第6个月后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有效率为80.7%。疗程结束后第6个月有效率为84.6%,通过X2检验(四格表)依据放射学特性分组的A组患者玻璃酸钠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治疗效果比较,X2=5.778,P<0.05,A组玻璃酸钠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有效率为60.0%,第6个月有效率为80.0%,通过X2检验(四格表)进行依据放射学特性分组的B组患者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治疗效果比较,X2=4.762,P<0.05,B组玻璃酸钠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有效率为54.1%,第6个月有效率为27.0%,通过X2检验(四格表)进行依据放射学特性分组的C组患者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的治疗效果比较,X2=5.606,P<0.025,C组玻璃酸钠治疗后第1月与第6个月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影像学特征为软骨下硬化骨形成伴胫骨髁间棘变尖的A组患者及骨赘形成的B组患者较影像学特征为关节间隙变窄的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
  2、影像学特征为软骨下硬化骨形成伴胫骨髁间棘变尖及骨赘形成的A、B组患者的关节症状改善率随玻璃酸钠治疗疗程结束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影像学特征为关节间隙变窄的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随玻璃酸钠治疗疗程结束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而降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