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后近远期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6h】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后近远期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 言

第2章 主要器材及药物

2.1主要器材

2.2主要药品

第3章 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3.2方法

3.3 疗效评价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 果

4.1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病因构成

4.2 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选用情况

4.3 术后气道直径、气促评分、肺功能(主要监测 FEV1)改善情况

4.4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术后疗效的评价

4.5 近远期危险因素

第5章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第6章 讨 论

6.1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的主要原因

6.2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使用

6.3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后近期再狭窄危险因素

6.4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后远期再狭窄危险因素

第7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心气道狭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不同通气方式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分析60例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后随访情况,进而探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后近远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方法:
  随访观察60例应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治疗方式包括高频电刀、冷冻、球囊扩张、金属覆膜支架置入等。其中重复球囊扩张1例,冷冻4例,高频电刀2例,球囊扩张+高频电6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1例,高频电+支架置入1例,高频电刀+冷冻16例,球囊扩张+冷冻11例,球囊扩张+冷冻+支架1例,冷冻+高频电刀+支架3例,球囊扩张+高频电刀+支架3例,高频电+球囊扩张+冷冻6例,球囊扩张+高频电+冷冻+支架置入5例,60例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150次,分别评估介入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气道直径、气道狭窄再通疗效、气促指数、肺功能。并且对患者的治疗时机、局部感染情况、气道狭窄病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随访观察,评估术后疗效,观察出现再狭窄的时间,从而探讨近远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
  1、人口学特征: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的良性中心气管狭窄患者60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镜下腔内治疗。包括男31例,女29例,年龄18-75岁。
  2、病因构成:60例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包括:气管插管或(和)气管切开后26例,气管支气管结核22例,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5例,气道吸入性烧伤3例,复发性多软骨炎2例,气管支气管外伤2例。
  3、治疗前后气道直径、FEV1、气促评分对比:60例患者气道直径由治疗前(3.2±0.98mm)增加到治疗后(9.86±1.73 mm)(P<0.01),气促评分由治疗前(2.68±0.72级)减少到治疗后(0.8±0.58级)(P<0.01)。其中13例患者因严重气促、低氧血症等原因未能行肺功能检查,其余47例患者FEV1由治疗前(1.88±0.34L)增加到治疗后(2.82±0.35L)(P<0.01)。
  4、近远期疗效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行支气管镜检查、CT及随访,其中75%(45/60)的患者在近期(3个月内)能获得显著疗效,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远期(3-12个月)因为气管病变组织的不断增生、修复、瘢痕形成而导致再次狭窄,需多次治疗才能维持疗效,58%(35/60)的患者气道狭窄可缓解。
  5、近远期再狭窄相关因素:近期再狭窄危险因素包括基础疾病、球囊扩张、支架、感染、治疗时机;远期再狭窄危险因素包括支架置入、治疗时机不当。
  结论:
  1、本研究发现导致良性气道狭窄最常见病因是气管插管或(和) 气管切开后,其次是气管支气管结核。
  2、采用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良性中心气道狭窄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3、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是基础疾病、球囊扩张、支架、感染、治疗时机不当,远期再狭窄危险因素是支架置入和治疗时机不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