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足踝髓内棒固定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胫骨远端骺板影响的临床研究
【6h】

经足踝髓内棒固定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胫骨远端骺板影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1章 前 言

1.1 骺板的定义及其在儿童骨骼生长发育中的意义

1.2 骺板骨桥的定义和分型

1.3 骺板骨桥的原因及后果

1.4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使用经足踝髓内棒固定的原因

1.5 经足踝髓内棒内固定的潜在并发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资料收集和病例分组

2.3 骺板骨桥的X线诊断

2.4 手术方法

2.5 评价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改良RUST评分比较

3.3 肢体不等长比较

3.4 髓内棒直径、留置时间、占骺板面积比例的比较

3.5 胫骨远端力线角度比较

3.6 踝外翻率的比较

3.7 手术时年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髓内棒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现状与展望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足踝髓内棒固定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胫骨远端骺板的影响。
  方法:收集从2007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治疗的CPT患者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25例。根据Bright提出的在 X线平片上观察骨桥分类的方法,将病例分为有骨桥病例组和无骨桥病例组。其中有骨桥病例组6例,无骨桥病例组19例。按照改良RUST评分系统评估CPT愈合情况。按照 Paley提出的测量方法测量两组病例胫骨长度、骺板的直径、胫骨远端力线角度。踝外翻分级采用 Malhotra方法。
  结果:(1)改良RUST评分:有骨桥的病例平均得分为11.00±1.095(范围10~12),无骨桥的病例组平均得分为11.47±1.124(范围8~12);两组病例的改良 RU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肢体不等长:有骨桥病例组胫骨平均短缩3.348±1.327cm(范围1.05~4.97cm),无骨桥病例组胫骨平均短缩0.921±1.584cm(范围0~3.67cm);两组病例的肢体不等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髓内棒直径:有骨桥的病例组平均为0.483±0.0753cm(范围0.4~0.6cm),无骨桥病例组平均为0.405±0.0405cm(范围0.3~0.5cm);两组病例的髓内棒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髓内棒留置时间:有骨桥病例组平均为2.60±1.32年(范围1.0~4.7年),无骨桥病例组平均为2.38±0.82年(范围1.3~3.7年);两组病例髓内棒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髓内棒占骺板面积比例:有骨桥病例组为2.21±0.42%(范围1.70~2.75%),无骨桥病例组为2.22±0.65%(范围1.20~3.35%);两组病例髓内棒占骺板面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胫骨远端力线:有骨桥病例组 LDTA平均度数为84.51±10.68°,ADTA平均度数为88.37±6.62°;无骨桥病例组LDTA平均度数为88.29±8.34°,ADTA平均度数为91.52±7.78°;两组病例的LDTA和ADTA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踝外翻:无骨桥病例组:0级6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5例;有骨桥病例组:0级2例,Ⅰ级0例,Ⅱ级2例,Ⅲ级2例;两组病例踝外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手术时年龄:无骨桥病例组平均为2.46±1.36岁(范围1.1~11.3岁),有骨桥病例组平均为5.95±4.31岁(范围0.8~6.1岁);两组病例手术时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发现,CPT患者联合手术治疗经足踝髓内棒固定少见形成胫骨远端骺板骨桥;骺板骨桥的形成与植入物的直径有关,当植入物直径越大发生骺板骨桥的可能性越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