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生殖支原体MgPa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6h】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生殖支原体MgPa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第1章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2.1材料

2.2 常用仪器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诱饵载体构建

3.2 酵母转化

3.3 文库筛选

3.4影印清除

3.5初始阳性克隆鉴定

3.6酵母阳性克隆DNA提取和测序比对

3.7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部分蛋白的定位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PCR扩增得到MgPa片段

4.2膜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BT3STE- MgPa和pBT3SUC-MgPa的鉴定

4.3 MgPa自激活检测及功能检测结果

4.4 文库筛选

4.5阳性克隆鉴定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研究成果及论文

本课题受以下课题资助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是目前已知的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证实Mg与艾滋病、宫颈炎、盆腔炎和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Mg黏附素蛋白(Mycoplasma genitalium adhesion protein, MgPa)是外膜上含量最高的一种蛋白质,它在Mg黏附到宿主细胞及致病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拟采用膜蛋白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MgPa蛋白与人尿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蛋白,为研究MgPa蛋白的功能及其在Mg致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方法]
  以pET30a-MgP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MgPa基因,将其连接到 pBT3STE或者pBT3SUC载体,构建酵母双杂交体系中所需要的诱饵质粒pBT3STE-MgPa及pBT3SUC-MgPa。然后将两种诱饵质粒分别转化到酵母菌株NMY32内,在营养缺陷型的培养基中检测它们的毒性和自激活活性。将人尿道上皮细胞(SV-HUC-1)cDNA文库转入到含有pBT3SUC-MgPa诱饵质粒的NMY32酵母,并将其涂布到SD-Trp-Leu-His+5 mM3AT平板上进行筛选。将生长的候选阳性克隆在SD-TL缺陷培养基中再进行划线筛选。检测LacZ报告基因的活性,培养阳性克隆,提取克隆质粒,送公司测序,然后进行序列比对与分析,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这些蛋白的定位情况。
  [结果]
  PCR扩增的MgPa片段大小为870 bp,将其连接到pBT3STE或者 pBT3SUC后成功获得诱饵质粒 pBT3STE-MgPa及pBT3SUC-MgPa,然后利用PCR和DNA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它们都没有自激活功能,pBT3SUC-MgPa活性比pBT3STE-MgPa强。将pBT3SUC-MgPa转化NMY32酵母作为受体酵母细胞,一共筛选到28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共筛选出23个不同的蛋白,其中有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金属硫蛋白和血清诱导激酶等。定位在细胞膜外的有 H3组蛋白、金属硫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6B。定位在细胞质的有血清诱导激酶(serum-inducible kinase, SNK)和FK506结合蛋白等,定位在线粒体上的有细胞色素酶。
  [结论]
  本实验利用膜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尿道上皮细胞 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23个与生殖支原体MgPa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