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在见证——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反思
【6h】

历史在见证——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回溯

1.1时过境迁: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分期及依据

1.2针锋相对:第二国际时期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与追捧

1.3山穷水尽:十月革命到二战时期施坦主义的评价

1.4柳暗花明:二战后西方民主党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尊崇

1.5扭曲与还原:中国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回顾

第二章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反思

2.1因时而化:时代背景的变迁是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历史评价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2.2南桔北枳: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同时代各国对伯恩施坦主义评价的天壤之别。

2.3断章取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是对伯恩施坦主义评价产生巨大差异乃至尖锐对立的思想根源。

第三章反思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的意义

3.1反思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有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3.2反思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3有利于加强同友党的对话与交流,推进建设和谐世界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 记

展开▼

摘要

伯恩施坦主义义称修正主义,它根源于19世纪未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足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次尝试。但它因没能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固守资产阶级议会民主道路,否定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从而掉进反马克思主义的陷阱。 伯恩施坦主义引起笫二国际时期和社会主会主义政党间的巨大分歧,多数党在理论上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实践上却实行它的主张,导致第二国际分裂;十月革命后伯恩施坦仍旧反对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招致以列宁为首的和尔什维克党的严历批判,二战前伯恩施坦主义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均破产;二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伯恩施坦主义遵奉为“民主社会主义源头”;中国和苏联对伯恩施坦主义继续严厉批判,但滥用的修正主义概念选成了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理论界对伯恩施坦主义作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但也有入将伯恩施坦主义供奉为新“偶像”。 纵观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可见: 1、时代主题变化与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各社会主义政党与理论家对伯恩施坦主义评价的巨大差异; 2、评论家们的历史观、个人偏好及理论素养不同也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3、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要利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工具,但不能放弃革命的批判权利; 4、在和乎与发展时代主题下,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反恩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历史评价可有如下启迪: 1、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生义科学方法论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2、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3、必须给理论工作者们以更大的思想空间,百家争鸣,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生机,不能再现权威人物垄断马克思主义发展权而导致思想僵化局面;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5、以和解促和谐,营造共创和谐的局面,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