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革”时期公共讨论研究——以《人民日报》的“学校下放”讨论专栏为例
【6h】

“文革”时期公共讨论研究——以《人民日报》的“学校下放”讨论专栏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学校下放”是“文革”时期教育革命的个案,《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党报,从1968年到1976年将近九年的时间专门开辟了一个讨论专栏刊登读者的来信和文章,号召全国革命群众分别就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办学的问题开展讨论。参与者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学校下放”的讨论总共刊登了197期,发表了970余封(篇)来信和文章。讨论中折射出的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思想,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下大众言论在媒体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价值偏好。
   本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导言部分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四个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引言性的阐述。第一章,“学校下放”讨论的概述。本章介绍了“学校下放”讨论的由来、涵义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学校下放”讨论与公共讨论的契合点。本章首先概述了公共讨论的涵义,然后重点论述了公共讨论与“学校下放”讨论的关系。本文的观点是“学校下放”讨论属于公共讨论的范畴。第三章,“学校下放”讨论的共识。“学校下放”的讨论主要从四个方面达成了一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开门办学;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普及农村小学教育,扫除文盲。第四章,“学校下放”争论的焦点。本章介绍了“学校下放”讨论中三个主要的争论点:农村中小学领导体制建构的争论、城市中小学办学主体的争论以及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的争论。第五章,“学校下放”讨论的特点。本文认为,“学校下放”讨论具有四个特点:一、它是一场泛政治化的讨论;二、它是在政治动员下的讨论;三、它是阶级斗争下的“大民主”讨论;四、它注重公平的价值取向。第六章,公共讨论的当代价值。本章在公共讨论作为公共舆论形成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以及作为公民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方式的基础上对公共讨论的当代价值作了一个简要的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