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太谷秧歌修辞艺术研究
【6h】

山西太谷秧歌修辞艺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太谷秧歌的发展历程及名称界定

1.1.1 发展历程

1.1.2 晋商与太谷秧歌

1.1.3 名称界定

1.2 太谷秧歌研究现状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太谷秧歌声韵调系统

2 太谷秧歌语言的总体特征

2.1 乡土性

2.2 艺术性

2.3 保守性

2.4 变异性

2.5 太谷秧歌语言的不足之处与思考

3 太谷秧歌的语音修辞艺术

3.1 响声词语的选用

3.1.1 双声叠韵词的选用

3.1.2 叠音词语的选用

3.1.3 象声词的选用

3.2 太谷秧歌的用韵

3.2.1 太谷秧歌的韵辙

3.2.2 太谷秧歌的押韵方式

3.3 衬词

3.3.1 一般衬词

3.3.2 叠音衬词

3.4 谐音

4 太谷秧歌的词语修辞艺术

4.1 方言词语的选用及其表现功能

4.1.1 名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4.1.2 动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4.1.3 形容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4.1.4 方言熟语的选用

4.2 寻常词语艺术化

4.3 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的选用

5 太谷秧歌的修辞格

5.1 比喻

5.2 比拟

5.3 夸张

5.4 借代

5.5 排比

5.6 对比

5.7 起兴

5.8 双关

5.9 反语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的大小地方戏曲有三百六十多种,可谓是戏曲艺术的宝库,太谷秧歌就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1984年,原太谷县文化局局长郭齐文、作曲家陈建民和太谷秧歌老艺人王效端(艺名“香蛮旦”)就编写了《太谷秧歌》一书,首次对太谷秧歌进行了全面介绍。此后,对太谷秧歌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不过,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音乐、民俗、舞蹈、太谷秧歌的起源等方面,对太谷秧歌的语言很少涉及。本文从方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太谷秧歌语言的修辞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一、绪论。简述太谷秧歌的发展历程及名称界定,指出太谷秧歌研究现状及不足,说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意义,介绍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展示太谷秧歌的声韵调系统。
  二、太谷秧歌语言的总体特征。通过对太谷秧歌语言和太谷方言的比较,突出太谷秧歌语言的特点。
  三、太谷秧歌的语音修辞。本章依据《太谷秧歌剧本集》中的剧本以及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太谷秧歌》中演员的演唱,分析响声词语的选用及表现功能,归纳太谷秧歌的韵辙,探讨衬词、谐音的修辞效果。
  四、太谷秧歌的词语修辞。本章从方言词语的选用、寻常词语艺术化、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的选用三方面研究太谷秧歌的词语修辞艺术。
  五、太谷秧歌的修辞格。本章对《太谷秧歌剧本集》中的210个剧本进行了地毯式扫描,归纳其中主要的修辞格,深入细致地分析其修辞作用。
  六、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