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湖北应城方言中的“X+流+了+的”结构式研究
【6h】

湖北应城方言中的“X+流+了+的”结构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湖北应城的地理、历史和语言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湖北应城方言的研究现状

1.2.2 “X+流+了+的”结构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步骤和方法

1.5 语料来源和发音人情况

2 应城方言“X+流+了+的”结构式的构成情况

2.1 “X+流+了+的”结构式中的“X”

2.1.1 X是名词

2.1.2 X是动词

2.1.3 X是形容词

2.1.4 X是短语

2.2 “X+流+了+的”结构式中的“流”

2.2.1 “流”的语音特征

2.2.2 “流”的词类归属

2.2.3 “流”的语义来源

2.3 “X+流+了+的”结构式中的“了”“的”

2.3.1 “了”“的”的性质

2.3.2 “了”“的”隐现的规律

3 应城方言“X+流+了+的”结构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分析

3.1 “X+流+了+的”结构式的句法功能

3.1.1 “X+流+了+的”结构式的使用限制

3.1.2 “X+流+了+的”结构式与其他词语的组合关系

3.1.3 “X+流+了+的”结构式充当的句法成分

3.2 “X+流+了+的”结构式的语用分析

3.2.1 应城方言“X+流+了+的”结构式的语用效果

3.2.2 “X+流+了+的”结构式的语用效果与主观性

3.2.3 “X+流+了+的”结构式的语用效果与关联理论

4 从构式语法理论看应城方言中的“X+流+了+的”结构式

4.1 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阐述和对方言研究的贡献

4.1.1 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背景

4.1.2 构式语法理论的理论阐述

4.1.3 构式语法理论对方言研究的贡献

4.2 “X+流+了+的”结构式的构式特征

4.2.1 “X+流+了+的”结构式的构式鉴定

4.2.2 “X+流+了+的”构式的构式义

4.3 “X+流+了+的”构式与相关成分的互动关系

4.3.1 “X+流+了+的”构式与其构件的互动关系

4.3.2 “X+流+了+的”构式与相邻成分的互动关系

4.4 “X+流+了+的”构式与相关结构式的比较

4.4.1 “X+流+了+的”构式与“X+不过”的比较

4.4.2 “X+流+了+的”构式与“X+得+要命”的比较

5 结论

5.1 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5.2 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5.3 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X+流+了+的”结构式虽然在应城、京山、武汉等方言中使用很普遍,但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争议也比较大。本文使用“两个三角”、韵律句法学、构式语法等理论,在运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等方法的同时,使用比较法,对“X+流+了+的”结构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努力做到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
  本文包括正文和附录部分。正文部分包括:
  第一章:介绍了湖北应城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语言概况,综述了湖北应城方言的研究和“X+流+了+的”结构式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内容的意义、研究步骤和方法,记录了语料的来源途径和主要发音人的情况。
  第二章:介绍了能进入“X+流+了+的”结构式中的“X”的类型;分析了“X+流+了+的”结构式中“流”的语音特征、词类归属、语义来源;分析了“X+流+了+的”结构式中“了”“的”的性质和隐现的规律。
  第三章:从句法功能角度介绍了“X+流+了+的”结构式的使用限制、与其他词语的组合关系、句法功能。从语用角度分析了“X+流+了+的”结构式的语用效果,并从主观性和关联理论对语用效果的实现进行了解释。
  第四章:介绍了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内涵和对方言研究的贡献,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X+流+了+的”结构式进行构式鉴定和构式分析。同时,把“X+流+了+的”结构式与相关的结构式“X+不过”“X+得+要命”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并对本文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展望。
  附录部分包括语法调查问卷和调查研究日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