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民网络参与正当性研究——以“人肉搜索”为例
【6h】

公民网络参与正当性研究——以“人肉搜索”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公民的网络参与及其特征

1.1 公民网络参与的界定

1.2 公民网络参与的特点

1.2.1 公民网络参与的自由性

1.2.2 公民网络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1.2.3 公民网络参与目的的多元性

1.2.4 公民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倾向

1.3 人肉搜索——公民网络参与的一种新形式

1.3.1 人肉搜索的参与主体

1.3.2 人肉搜索的参与特点

1.3.3 “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公民网络参与的正当性及作用

2.1 公民网络参与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2.1.1 提供了新的主体认知模式

2.1.2 增强了人的自主性

2.1.3 有助于主体交往能力发展

2.1.4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2.2 网络参与:公民的正当权利

2.3 公民网络参与强化了社会的监督功能

2.4 人肉搜索对社会正义的道德维护

第三章 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律道德限度分析

3.1 公民网络参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的冲突

3.1.1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3.1.2 网络言论自由对名誉权的威胁

3.2 公民网络参与的道德约束与责任

3.2.1 公民作为网民的社会责任

3.2.2 公民网络参与的自律意识

3.2.3 公民网络参与的手段正当性

3.3 人肉搜索的“道德暴政’’与危害

第四章 网络参与公共秩序的构建

4.1 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有效引导

4.1.1 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4.1.2 搭建网络问政平台,促进网络监督制度化

4.1.3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切实保障公民隐私权

4.1.4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群体的公共文明素质

4.2 建立与完善网络自我管理机制

4.3 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德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公民参与”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哲学概念,它的本质在于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为了避免暴政,保护人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权利的一种政治义务,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力的源泉。20世纪下半期以来,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来看,民主的实现形式正从传统的注重公民的政治权利平等的选举式民主向注重公民对政治过程的积极参与的参与式民主转变。从而民主超越了纯粹政治的层面而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一种体现积极公民所具有的公共精神的生活方式,从而公民参与也就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意义而进入到了社会的道德层面。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公民参与的一个全新渠道。公民网络参与极大地推进了公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但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发生影响,也时刻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而且网络参与还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能更方便地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批判、表达义愤,从而通过网络拓展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参与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网络参与正当性也就成为了问题。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公民网络参与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的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网络资料库不同,人肉搜索是对“人”的搜索。它更多地依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在某个随时可能参与进来的时间,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人肉搜索”这种公民参与形式连通了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它表明了网络参与由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迈进,也预示着网络参与的发展新动向。作为公民网络参与的新形式,它集中地负载着对社会生活正负两方面的价值属性。
  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还是使用者,通过网络都可以直接发表自已的见解,阐明自已的观点,尽情地展示自已的思想才华,可以无限地选择网上信息资源,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开阔自已的思路,形成自已的创意,使个体成为网络中具有鲜明个性,成为自主选择和创新的主体。网络条件下公民的参与更具自主性,更能真正表达参与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能效。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公民的参与意愿和民主意识。在“人肉搜索”这种网络参与的新形式上,我们更看到了它凝聚人心、倡导正义、揭露丑恶的巨大道德力量。
  但是,公民的网络参与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目前“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直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也一直处于有效的网络监管之外,但它所显现的网络舆论效应是明显的,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政府积极主动的引导,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自我管理机制和公民公共意识和公德心的积极培育,才能有效地规范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构建起社会公共生活的良性秩序。

著录项

  • 作者

    胡鹏;

  •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廖加林;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道德教育;
  • 关键词

    人肉搜索; 网络参与; 正当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