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研究
【6h】

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GDP崇拜的历史回顾

2.1 GDP崇拜及其原因

2.2 GDP崇拜的历史功绩

2.3 GDP崇拜的社会代价

第三章 GDP崇拜的道德代价

3.1 道德代价的基本规定

3.2 经济道德代价:经济伦理秩序紊乱

3.3 政治道德代价:政治道德文明缺失

3.4 生态道德代价:生态文明受到忽视

3.5 社会道德代价:社会诚信缺失和危机

3.6 主体道德代价: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损害

第四章 GDP崇拜道德代价过大的原因分析

4.1 道德代价的合理限度

4.2 GDP崇拜道德代价超出合理限度的原因

第五章 GDP崇拜道德代价的合理控制

5.1 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关注幸福指数

5.2 构建合理控制道德代价的社会评价体系

5.3 加强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伦理正义

5.4 重视德性伦理培育,提升主体道德素质

5.5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GDP崇拜为特征的。GDP崇拜在带来经济总量增长、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付出了一系列社会代价。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GDP崇拜则带来了沉重的道德代价。但是目前,学界对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并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结构上看,除绪论和结论外,文章包括四大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GDP崇拜的历史回顾”:作为一个世界通用的经济统计方式,GDP为把握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二战以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我国在1978年底面临的首先也是如何使中国经济快速起步、快速增长,以尽快摆脱贫困状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GDP为第一指标的经济增长目标自然也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应该说,这一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GDP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也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模式,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失衡,从而带来了资源、环境以及人的幸福感下降等一系列社会代价。
  第二部分“GDP崇拜的道德代价”:一是在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经济伦理秩序紊乱,包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出现的诸多不道德行为和伦理秩序紊乱现象;二是在政治生活领域出现政治道德文明缺失,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严重的政治道德失范现象;三是生态道德文明受到忽视,包括水环境伦理、土地环境伦理、森林环境伦理以及企业环境伦理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四是社会诚信缺失与危机,包括政府诚信缺失、企业诚信缺失以及个人诚信缺失现象;五是人的发展受到损害: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仅使人的发展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第三部分“GDP崇拜道德代价过大的原因分析”:道德代价有合理的与不合理之分。GDP崇拜所带来的不合理的道德代价,指的是人为的、非必要的、不可承受的道德代价。GDP崇拜之所以带来人为的、非必要的、不可承受的道德代价,主要原因是:一是追求以GDP为中心的片面的甚至歪曲错误的政绩观;二是社会道德信念和伦理精神的缺憾;三是制度伦理存在缺失:在我国以GDP崇拜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下,未能及时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制度的道德性问题,存在诸多制度真空和制度伦理不公现象;四是主体价值观扭曲和道德失范,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价值观的迷失、扭曲和“官德”的缺失,对社会道德风尚更是产生了十分恶劣的消极影响;五是社会道德调节功能的弱化,如道德教育方面出现的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不一致,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道德评判标准,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无所适从,等等。
  第四部分“GDP崇拜道德代价的合理控制”:一是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关注幸福指数:要实现发展观从传统的GDP崇拜到GNH的根本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在GDP核算体系中必须引入绿色GDP、安全GDP以及成本GDP概念;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等等。二是构建合理控制道德代价的社会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伦理正义:要着眼于制度的道德合理性,从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出发,加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在建立具体制度时要将制度的经济、社会目标与其道德合理性相结合。四是重视德性伦理培育,提升主体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普及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促使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五是通过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诚信建设的社会保障系统,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