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恢复研究
【6h】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恢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然灾害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

3.1 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分析

3.2 景观类型转换分析

第四章 景观生态恢复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因子影响

4.2 社会影响因子

第五章 研究区受损生态恢复建议

5.1 受损生态恢复状况

5.2 受损生态恢复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农田被毁、植被破坏、河流阻塞、水土流失、珍稀动物适宜生境受损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地震极重灾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极重灾区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等要素赋予其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成都平原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极重灾区生态受损状况和震后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当地受损生态系统的科学合理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RS和GIS技术对极重灾区地震前后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分类统计,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及转化矩阵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变化的反映,掌握极重灾区的景观特征、转换规律和影响因子。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极重灾区受损生态的恢复建议。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以极重灾区多时相的遥感数据为基础,以RS和GIS技术为手段,利用景观分类和景观格局数学指数方法对极重灾区震前、震后及现今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极重灾区震后的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剧,生态系统形状结构复杂化,经过震后三年的恢复,斑块水平的景观形状有所好转,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上升,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聚集度下降,但是景观整体格局基本无变化。
  (2)影响生态恢复的因子研究。考虑到极重灾区的地势条件和地形特点,将极重灾区的坡度、海拔进行等级划分,以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区域的分布,研究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下,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极重灾区的植被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10°~20°区间和海拔1000m~3000m区间。低海拔和低坡度主要受人工影响,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变化不大,除此之外的恢复效果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根据实地调研踏查和研究区资料收集,在人为因子方面,生态受损区域的人为砍伐、肆意放牧和山体开挖现象仍旧严重,严重阻滞了生态系统的恢复。
  (3)提出恢复建议。根据极重灾区受损生态的恢复状况,建议考虑灾区的典型地势条件,根据地震灾区受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恢复性的不同,首先恢复重要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倡学习日本“能治尽治”的思想,排除导致植被受损的地质危害,避免生态系统的多次重复受损。建议构建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监测网络,通过定期收集恢复地点的数据掌握震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规律,为灾区以后的生态恢复和其他地震发生后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