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探讨
【6h】

中国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插图索引

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1.1.1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成就

1.1.2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误区

1.1.3本文研究的目的

1.2相关概念的廓清

1.3文献综述

1.4研究的思路

第2章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2.1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历史

2.1.1西方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历史

2.1.2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历史

2.2中国博物馆建筑的特点

2.3博物馆的定义、职能、特性和设计要求

2.3.1博物馆的定义

2.3.2博物馆的职能

2.3.3博物馆的特性及其设计要求

第3章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

3.1国外博物馆建筑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实践

3.1.1从自然环境条件入手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实践

3.1.2从人文环境条件入手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实践

3.2中国博物馆建筑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实践

3.2.1从自然环境条件入手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创作实践

3.2.2从人文环境条件入手进行地域性建筑形态创作的实践

第4章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之构成

4.1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表现方式

4.1.1直观——地域性特征外显

4.1.2含蓄——地域性特征内蕴

4.1.3统——一地域性特征整体表现

4.2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形体组织

4.2.1集中式

4.2.2分散式

4.2.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4.3博物馆建筑的总体布局

4.3.1布局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

4.3.2布局塑造城市空间环境

4.3.3布局整合原有建筑环境

4.3.4布局协调于复杂的现状环境

4.4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4.4.1景观元素隐喻历史文化

4.4.2雕塑小品演绎纪念情节

4.4.3庭院绿化烘托文化氛围

第5章中国书院博物馆建筑形态之生成

5.1中国书院博物馆的项目立项

5.2中国书院博物馆的项目意义和要求

5.2.1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

5.2.2书院博物馆建设的历史意义

5.2.3书院博物馆陈列馆的项目要求

5.2.4书院博物馆的建设基础

5.3岳麓书院的建筑风格

5.3.1空间布局

5.3.2外部造型

5.4中国书院博物馆建筑形态之生成

5.4.1书院博物馆的基地环境

5.4.2书院博物馆的人文环境

5.4.3书院博物馆陈列馆建筑形态之生成

第6章博物馆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6.1当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6.1.1发展快速化

6.1.2服务大众化

6.1.3功能多样化

6.1.4类型多元化

6.1.5技术现代化

6.2博物馆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6.2.1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总体协调

6.2.2建筑的功能复合化

6.2.3注重开放空间的设计

6.2.4建筑形象表现个性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国的现代建筑活动始终都在进行着现代建筑中国化的探索。从“民族风格”到“社会主义新风格”的讨论,再到提倡“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都是在围绕传统的继承而展开活动。但创作作品上,始终没有摆脱“大屋顶”的传统民族形式影响。许多建筑师虽然关注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缺乏对传统特性的深层认识,只看到表面的细部,而导致创作手法流于肤浅和单一。而同时,仍然存在另一个创作误区。“国际式”、“欧陆风”等建筑形式让城市千篇一律,失去了地区建筑特色。博物馆具有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常激发建筑师们在建筑的创作中常将之作为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探讨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及进行创作的重点。通过探讨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形成,提供一条现代建筑创作“地方化”的经验,为中国书院博物馆的设计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 论文从自然环境条件(地方材料、气候、地形地貌)和人文环境条件两方面出发,重点围绕中国博物馆建筑,探讨了博物馆建筑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中国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博物馆建筑创作中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内在影响机制。从形态表现因素(建筑布局、形体组织、外观造型、景观配置)入手,围绕中国博物馆建筑,探讨中国博物馆建筑地域性建筑形态的构成方式。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形态表现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形态在表现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合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地域性建筑形态之生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