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字空间意义与非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6h】

“在”字空间意义与非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词的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家例如Brugman, Lakoff和Tyler等人通过对英语介词over等词的研究证明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彼此相关联并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形成一个多义网络。其认知机制和理据为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对汉语在字的多义性现象进行研究。以往在字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描述层面,即描写在字和在字句的句法位置,动词搭配等等,对于在字本身的语义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多义性方面的研究有待补充。在字作为汉语的高频多义词之一,其多义义项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认知机制和理据,这些多义义项是否从某个原型衍生而来,如何彼此相关,这些都是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在字的多义性同时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二个层面上,本文将把这二种多义性放在一起讨论。我们假设隐喻映射和意象图式是“在”字多义泛化过程中的重要认知理据和机制。通过历史语料的分析,我们确定空间意义为其基本意义,非空间意义由空间意义衍生而来。通过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和地点图式(location schema),在的原型意义向时间、状态以及各种抽象域泛化扩展并获得各种非空间意义。非空间意义又可以理解为准空间意义(quasi-spatial senses),因为非空间域是通过隐喻映射空间关系而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描写,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空间。例如:在字介引时间,如“在夏天”,“夏天”这段时间被隐喻映射为空间,即“空间是容器”;在字作为语法标记表示进行时态,如“他在看书”,“看书”,这一动作或持续的状态被概念化为容器,即“状态是容器”。在抽象领域中,在字表达诸如范围、条件等的抽象空间用法,如“在这次风波当中”、“在一片喧哗声中”,“风波”和“喧哗声”这二种抽象或者说不具空间关系的事物通过隐喻映射空间特点从而表达出“在…中”的空间关系。同样我们还可以用地点图式来解释,表进行时态的在字的虚化过程可表示为:处所动词>处所介词>体标记,这三类词的意义都是通过映射空间关系,即以地点图式为原型来表达的。 本文结论认为,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能够较好解释汉语在字的多义性现象,文章所揭示的在字意义泛化规律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即人的认知趋势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空间到时间、空间到非空间,并且这一过程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