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场”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h】

“场”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建国后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迁

1.1.1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1949.10~1966.5)

1.1.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1.1.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1976.10~1989.5)

1.1.4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期(1989.6~至今)

1.2问题的提出

1.2.1理论创新基础不扎实

1.2.2教育对象主体不突出

1.2.3教育方法途径不适当

1.3研究意义

1.3.1学科内在完善的价值需要

1.3.2指导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1.4文献综述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思想政治教育场的理论渊源及内涵解读

2.1自然科学对“场”的内涵、特征解读

2.2“场”理论对社会科学的辐射与应用

2.3物理学“场”论和社会科学“场”论的简要比较

2.4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概念

第3章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作用方式及功能

3.1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3.1.1心理——情感场

3.1.2信息——文化场

3.1.3环境——制度场

3.2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与功能

3.2.1作用方式

3.2.2功能效应

第4章“场”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4.1教育理念的优化

4.1.1“人”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4.1.2人性假定是确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

4.1.3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具体要求

4.2教育手段的优化

4.2.1确保各种正向教育因素的互联互动

4.2.2采取长时间的“和风细雨”方式

4.2.3要以隐性的教育方法为主

4.3教育内容的优化

4.3.1核心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4.3.2增强教育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性

4.3.3充分发挥感情因素的激活催化作用

4.4教育环境的优化

4.4.1制度环境的优化

4.4.2精神环境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现代物理学“场”的概念及其理论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辐射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场”世界貌似无形,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场作为社会场的次级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场,是能产生思想教育效果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以高校为特定场域,包含着教职工与教育者及其介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因信息、能量、物质的传递交换促使教职工思想行为发生变化。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其作用方式表现为空间上的多方位、时间上的全过程和途径上的广渗透。 教职工作为受教育主体,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最根本、最活跃、最具能量的场态物质,通过对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中活性因素的不断强化,使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大学是一个“有组织无政府”的松散联结组织,各子系统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群。同时,高校教职工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敏感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在“场”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者主体,又要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建构起“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介体)—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着手,实现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内在需求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精心设计与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精心隐蔽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环境与教职工本身激励因素系统的协调统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