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财政公共性实现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6h】

我国财政公共性实现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财政公共性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财政

2.1.2 财政公共性

2.1.3 公共财政

2.2 财政公共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的起源与演进

2.2.2 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3 实现财政公共性的必要性

2.3.1 构建公共财政模式的重要条件

2.3.2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2.3.3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第3章 我国财政公共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3.1.1 确立计划财政体制

3.1.2 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3.1.3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3.2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公共性分析

3.3 财政公共性缺失的现实表现

3.3.1 财政目标的公共性缺失

3.3.2 财政运行效果的公共性缺失

3.3.3 财政支出方向的公共性缺失

3.3.4 财政支出结构的公共性缺失

第4章 财政公共性缺失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4.1 历史文化层面分析

4.1.1 历史基础薄弱

4.1.2 传统文化氛围影响

4.2 经济层面分析

4.3 政治层面分析

4.3.1 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4.3.2 官僚政治以及法治化程度较低

4.3.3 特定利益群体的影响

4.3.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

4.4 制度层面分析

4.4.1 财政制度设计的缺陷

4.4.2 政府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完善

第5章 实现我国财政公共性的对策建议

5.1 宏观层面的对策

5.1.1 加快经济市场化改革

5.1.2 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

5.1.3 实现财政法治化

5.1.4 减少特定利益群体的影响

5.2 中观层面的对策

5.2.1 树立公共性的财政理念

5.2.2 科学界定中央地方职能

5.2.3 调整财政支出思路

5.3 微观层面的对策

5.3.1 建立合理的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5.3.2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5.3.3 健全外部监督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财政的公共性是财政活动所具有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其最基础的内在含义便是“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财政的标志和本质属性,其他特性也都由此而产生。但是,财政公共性特征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国政府实践中的财政运作就必然能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而是取决于政府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在政府预算等制度性安排上。财政公共性的演进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改革趋势的同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出现了明显的公共化趋势,并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公共化趋势并非意味着财政公共性的完全彰显,我国公共财政框架虽已渐趋成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及改革过程的渐进性,财政公共性未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公共性缺失仍将是困扰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和实现公共财政目标的最大问题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公共财政以及财政公共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理论工具,系统地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展开分析研究。文章首先对财政公共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为下一步研究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通过回顾财政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及其公共性,从财政目标、运行效果、支出方向及结构对我国财政公共性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财政公共性缺失问题突出的原因。最后,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我国财政公共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加快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