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背景之比较研究
【6h】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背景之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评价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界定

1.4.1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界定

1.4.2 复杂性科学的界定

第2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比较

2.1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2.1.1 近现代哲学主流理论的困惑

2.1.2 科技理性的困惑

2.1.3 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

2.1.4 反传统思想及其理论的推动

2.2 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2.2.1 近现代科学主流理论及实验的困惑

2.2.2 科技理性的困惑

2.2.3 自然科学革命及老新三论的推动

2.2.4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

2.3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比较

2.3.1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共同点

2.3.2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差异处

第3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比较

3.1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贫富差距问题的推动

3.1.2 民主政治要求的催化

3.1.3 文化多样性的呼吁

3.1.4 后工业社会“异化”的促使

3.2 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3.2.1 经济复杂性的推动

3.2.2 政治复杂性的促使

3.2.3 文化多样性的催化

3.2.4 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呼吁

3.3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比较

3.3.1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共同点

3.3.2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差异处

第4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背景之比较赋予我们的启迪

4.1 理论层面的启迪

4.1.1 理论方面的丰富

4.1.2 方法方面的拓展

4.1.3 哲学与科学关系的深刻认识

4.2 实践层面的启发

4.2.1 指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4.2.2 指导人与人的和谐

4.2.3 指导人与自身的和谐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均是当今学术界热点,一个属于哲学,一个则属于科学,看似相去甚远;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存着鸿沟,两者产生的背景有相同点,也有差异处。
  本文将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产生的背景大致分为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其相同点与差异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最后得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有近现代主流哲学理论的困惑,科技理性的困惑,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反传统思想及其理论的推动;而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有近现代主流科学理论及实践的困惑,科技理性的困惑,自然科学革命及老新三论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两者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共同点是:科技理性的困惑和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两者产生的学术背景的差异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中的哲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背景不仅有科技理性的困惑,而且有近现代主流哲学理论的困惑和反传统思想及其理论的推动。而促使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中的科学理论及实践中不仅有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而且还有近现代主流科学理论及实验的困惑和老新三论的推动。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有贫富差距问题的推动,民主政治要求的催化,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工业社会“异化”的促使;而复杂性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复杂性的推动,政治复杂性的促使,文化多样性的催化,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呼吁。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之共同点由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生活背景等的推动产生的;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差异处是具体背景的构成要素和成分不同。
  本文最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得出一些启示。理论层面的启迪:理论方面的丰富,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方面的拓展,哲学与科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实践层面的启迪: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指导,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之指导,对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之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