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居环境下的当代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研究
【6h】

人居环境下的当代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关注“模糊”与城市空间

1.1.2 模糊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1.1.3 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相关概念认知

1.2.1 模糊空间

1.2.2 关于“当代城市综合建筑组群”

1.3 研究内容范畴的确定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模糊空间和城市集群

2.1 模糊性空间发展沿革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当代城市的“集群形态”

2.2.1 城市建筑组群提出的背景

2.2.2“巨型结构”的架构

2.3 城市建筑群的“间界”关系

2.3.1“集群”系统的联系

2.3.2“集群”的形态模式

2.4 地域性与现代主义

2.5 小结

第3章 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下的模糊空间探讨

3.1 自然系统

3.1.1 自然与人工环境

3.1.2 模糊空间的生态适应性构建原则

3.1.3 绿色·交流

3.2 人类系统

3.2.1 模糊空间与“人”

3.2.2 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中的环境行为特征

3.2.3 模糊空间用于交往设计量化分析

3.3 社会系统

3.3.1 社会性空间的意义

3.3.2 社会性空间的实现途径

3.4 建筑系统

3.4.1 当代城市空间和建筑特征

3.4.2 建筑系统中模糊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3.5 支撑系统

3.5.1 基于可持续交通体系的模糊空间

3.5.2 模糊空间在城市消费语境中的应用

3.6 诸系统的运动

第4章 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生成及建构过程

4.1 模糊空间生成理论

4.2 模糊空间的生成

4.2.1 材料的消解

4.2.2 形式的消解

4.3 模糊空间特征分析

4.3.1 空间形式分析——类城市空间

4.3.2 空间结构分析

4.3.3 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建筑群模糊空间特性

4.4 建筑组群模糊空间建构解析

4.4.1 链式空间系统

4.4.2 模糊界面形成的模糊空间

4.4.3 曲线空间系统

4.4.4 SPEE空间系统

4.5 小结

第5章 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的功能适应性研究

5.1 建筑群内部的模糊空间

5.1.1 线型空间

5.1.2 团状空间

5.2 建筑群与城市之间的模糊空间

5.2.1 建筑群出入转换空间

5.2.2 建筑组群临界空间

5.2.3 街道过渡空间

5.3 模糊空间在不同功能建筑组群中的运用

5.3.1 校园建筑群落

5.3.2 工作(办公)集中区和中央商务区

5.3.3 城市商业综合体

5.4 建筑组群模糊空间设计的启示

第6章 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实证研究

6.1 目标

6.2 模糊空间实证研究

6.2.1 案例研究和解析

6.2.2 作品解析及实践

6.2.3 历史案例

6.3 设计和管理机制

6.4 结构支撑与技术支撑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展开▼

摘要

Team10曾预言,“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当代功能复合、体量巨大的城市综合建筑组群的出现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具有明显的“城市性”特征。然而在多种因素干预下,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本文研究重点在于以人类聚居要素讨论为出发点,结合共生理论,将模糊系统特性运用于建筑综合组群空间营造过程中,使模糊空间成为城市建筑群单体关系及其与城市空间关系的修复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空间区域整体性问题,并展现其社会、人文和景观多重价值。
  文章前半段论述模糊“间界”在城市使用空间之间存在的必然性,试图通过对模糊空间存在与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现象及构成手法的分析与了解,以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五大系统对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的设计及其价值实现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文章的后半部分研究了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系统的生成及建构过程,通过功能分类比较深圳、杭州等地区大型建筑群案例,对建筑组群模糊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同时结合作者自身设计作品及实践提出建筑组群模糊空间设计的几点启示;最后,探讨城市模糊空间设计与实施有关问题及其对策,完成对城市建筑组群模糊空间的实证研究及其发展展望。全文试图强调对群形态特性和模糊空间形态建构的研究分析,引导设计者正确地在建筑组群中运用模糊空间设计,这对于城市空间的整体营造、有机更新、历史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