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人文精神的博民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研究
【6h】

基于人文精神的博民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阐述

2.1 博展建筑

2.1.1 展览

2.1.2 内涵

2.1.3 沿革

2.2 流动空间

2.2.1 定义

2.2.2 空间流动性原则

2.2.3 理论与实践基础

2.3 博展建筑中流动空间的发展

2.3.1 出现

2.3.2 发展

2.3.3 新时期变化

第3章 人文关怀下博展建筑中流动空间的影响因素

3.1 前提——对人与环境的关注

3.1.1 人文精神

3.1.2 可持续发展

3.2 主体的行为心理分析

3.2.1 观众的内涵

3.2.2 观众行为与空间设计

3.2.3 观众建筑审美观的变异

3.3 展览活动的演变

3.3.1 娱乐休闲

3.3.2 互动参与

3.2.3 移动与临时

3.4 展览方式的革新

3.4.1 展品与展览空间关系的演化

3.4.2 信息媒体技术的介入

3.5 展览主题的影响

第4章 博展建筑中空间组织的流动性表达

4.1 空间涵义多元化

4.1.1 博展建筑功能的多元演化

4.1.2 功能空间的多义性

4.1.3 展览空间概念的多元拓展

4.2 空间等级均质化

4.2.1 超平现象

4.2.2 功能规划层面

4.2.3 空间整合层面

4.3 时空连续性

4.3.1 水平连续

4.3.2 垂直连续

4.3.3 内外连续

4.4 流线动态性

4.4.1 动线要素

4.4.2 流线设计的变化

4.4.3 动态的流线组织

第5章 博展建筑中空间界面的流动性设计

5.1 界面的模糊化

5.1.1 通透

5.1.2 复合

5.1.3 消隐

5.2 形态的软化

5.2.1 折叠

5.2.2 纽结

5.2.3 流形

5.3 界面的信息化

5.3.1 影像媒介

5.3.2 信息感应

5.4 材料的瞬时性

5.4.1 材料质感随时间流逝而变化

5.4.2 材料使用周期短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展开▼

摘要

信息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博展建筑空间涵义和形式不断更新,摆脱冰冷、封闭和权威的硬壳,以人的愉悦体验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参与,成为博展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流动空间以其对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被设计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化和发展,在博展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多样与生动的演绎。本文立足于博展建筑空间品质的提升,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探求了流动空间的实际价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筑形态构成关系,通过对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实例的梳理、归纳、分析和总结,提出流动空间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操作策略。
  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博展建筑的产生与变革,空间流动性的本质和特征,综述了流动空间在博展建筑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从关注人与环境出发探寻影响博展建筑空间的多方面因素,观众的行为心理和展览活动演化发展为流动空间设计提供依据;接着通过综合大量博展建筑实例,对空间流动性进行解析:第四章从功能、秩序、空间关系和流线方面对空间组织的流动性特征和表现形式展开讨论;第五章试图从界面的角度,即建筑的直观建构形象上,结合新思维、新材料和新技术,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空间流动性的设计方法。文章结合笔者在世博会上的亲身体验以及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贯穿着人文关怀的流动语汇下,博展建筑空间的构成特征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手法,以期引发更多设计师的思考,为当下的博展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