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6h】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高速铁路桥梁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问题

1.1.1 高速铁路桥梁的技术要求

1.1.2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1.1.3 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

1.2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

1.2.1 我国普通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现状

1.2.2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方法与评述

1.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发展概况

1.3.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构思与基本原理

1.3.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特点

1.3.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小结

第2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在高铁桥梁中的应用研究

2.1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实例

2.1.1 设计思路

2.1.2 设计基本资料

2.1.3 先浇梁截面尺寸和预应力筋配筋方案

2.2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分析

2.2.1 特征截面位置与截面属性

2.2.2 正截面应力分析与强度验算

2.2.3 斜截面强度验算

2.2.4 水平结合面受力分析

2.3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分析

2.3.1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计算方法

2.3.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分析

2.4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技术经济分析

2.4.1 与常规梁对比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4.2 与有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图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4.3 与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图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静载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梁设计

3.1.1 试验梁设计思路

3.1.2 试验梁设计基本资料

3.2 试验粱制作

3.2.1 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

3.2.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制作

3.2.3 试验梁制作与加载时间参数

3.3 试验梁加载与测量方案

3.3.1 测量阶段、内容、方法和特征截面

3.3.2 变形测量测点布置

3.3.3 应变测量测点布置

3.3.4 应力测量测点布置

3.4 施工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3.4.2 正截面应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上拱变形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加载破坏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加载方案

3.5.2 加载开裂与破坏描述

3.5.3 消压、开裂与破坏状态的含义

3.5.4 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5.5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3.5.6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5.7 水平结合面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6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3.6.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3.6.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3.7 小结

第4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试验研究

4.1 混凝土徐变理论

4.1.1 混凝土徐变基本概念

4.1.2 混凝土徐变机理

4.1.3 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

4.1.4 混凝土徐变表示方法

4.1.5 混凝土徐变系数表达式

4.1.6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

4.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

4.2.1 基本假定

4.2.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截面应力分布

4.2.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应力分析

4.2.4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计算

4.2.5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程序开发

4.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试验

4.3.1 试验梁设计、制作和试验方案

4.3.2 徐变系数和老化系数的确定

4.3.3 试验粱温度、湿度观测结果与分析

4.3.4 预应力筋锚下应力损失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徐变上拱试验结果与分析

4.3.6 徐变应变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5.1 混凝土叠合梁的叠合面抗剪性能分析

5.1.1 叠合面型式及特点

5.1.2 叠合面抗剪性能研究进展

5.1.3 叠合面破坏特点

5.1.4 叠合面抗剪机理分析

5.1.5 叠合面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混凝土叠合梁的叠合面抗剪计算方法

5.2.1 几种典型规范的计算方法

5.2.2 我国学者提出的几种计算方法

5.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推出试件设计与制作

5.3.1 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思路

5.3.2 推出试件构造设计

5.3.3 推出试件参数设计

5.3.4 推出试件制作

5.4 推出试件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试验

5.4.1 静载推出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5.4.2 静载推出试验过程与破坏描述

5.4.3 结合面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5.4.4 结合面抗剪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5.4.5 结合面滑移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推出试件结合面疲劳抗剪性能试验

5.5.1 疲劳推出试验试件设计

5.5.2 疲劳推出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5.5.3 疲劳推出试验过程与破坏描述

5.5.4 结合面疲劳开裂寿命试验结果与分析

5.5.5 疲劳加载后结合面开裂荷载、破坏荷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5.5.6 结合面疲劳滑移值试验结果与分析

5.6小结

第6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方法研究

6.1 二次预应力混凝土的两种概念

6.1.1 第一种概念——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把梁跨中段底部混凝土变为抗拉强度高的弹性材料

6.1.2 第二种概念——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提高了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效率

6.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各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1 施工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2 正常使用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3 破坏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截面设计

6.3.1 先浇梁尺寸拟定——先浇梁高度指标与长度指标

6.3.2 全截面尺寸拟定

6.4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钢筋面积估算

6.4.1 预应力筋面积估算

6.4.2 先浇梁预应力筋指标

6.4.3 非预应力筋面积估算

6.5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先浇梁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6.6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强度计算

6.6.1 正截面强度计算

6.6.2 斜截面抗弯强度计算

6.6.3 斜截面抗剪强度计算

6.6.4 水平结合面抗剪强度计算

6.7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预应力损失计算

6.7.1 预应力损失计算特点

6.7.2 预应力损失组成

6.7.3 预应力损失计算

6.7.4 有效预应力计算

6.8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正截面抗裂性验算

6.9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强度和抗裂性验算

6.9.1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控制截面的确定

6.9.2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强度验算

6.9.3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抗裂性验算

6.10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计算

6.1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挠度计算

6.1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桥计算示例

6.1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专利)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在传统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高梁的预应力度和减小梁的徐变上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高速铁路对桥梁结构安全性、线路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这一对矛盾在高速铁路桥梁中更加突出,如何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成为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提出把具有良好控制结构徐变上拱变形能力的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以结构设计为切入点,以更经济合理的方案解决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
  在总结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方法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对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1)把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对相同条件下(结构尺寸、预应力筋配置、非预应力筋配置、施工方法、各类荷载值均相同)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两种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性能和技术经济性,论证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可行性和技术经济优势;
  (2)以跨径32m的有碴轨道简支箱梁为例,按相同条件制作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1∶3大比例试验模型梁,进行了两根模型梁从施工到静载破坏各阶段受力性能、变形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施工阶段正截面应力与上拱变形、裂缝的开展与分布规律、极限承载力、荷载一挠度曲线、荷载一应变曲线、水平结合面混凝土应变等;
  (3)进行了为期26个月的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1∶3大比例模型梁的徐变效应对比试验,采用四次幂函数曲线按拟合的方法,并考虑先浇梁长度指标β的影响,推导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变形的计算公式;
  (4)模拟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水平结合面的受力状态,考虑结合面抗剪钢筋配筋率、两期混凝土龄期差、结合面应力差三个因素,采用正交方法制作推出试件,进行了45个推出试件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试验和7个推出试件结合面疲劳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和疲劳抗剪性能,提出了结合面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
  (5)研究分析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二次预应力混凝土的两种新概念,第一种概念是: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把梁跨中段底部混凝土变为抗拉强度高的弹性材料,第二种概念是: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提高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效率;
  (6)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先浇梁三个设计参数的概念,即先浇梁高度指标α、先浇梁长度指标β和先浇梁一期预应力筋指标γ;提出了一套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实用设计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消压弯矩、开裂弯矩的计算;截面尺寸的估算;一期预应力筋面积、二期预应力筋面积的估算;先浇梁强度和稳定性验算;正截面强度、斜截面抗弯强度、斜截面抗剪强度、水平结合面静载与疲劳抗剪强度的计算;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正截面抗裂性的验算;先浇梁锚固区抗弯强度和抗裂性的验算;徐变上拱的计算;截面开裂后挠度的计算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