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思考
【6h】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管理法治化及其伦理意蕴

2.1 解读社会管理法治化

2.1.1 社会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1.2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2.2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意蕴

2.2.1 伦理基础:契约精神

2.2.2 本质属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2.3 法治秩序:良法与守法

第三章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及其伦理成因

3.1社会管理法治化问题反思

3.1.1 社会管理立法体系缺乏

3.1.2 社会管理权力运行失范

3.1.3社会管理法律信仰淡薄

3.1.4社会管理公众参与不足

3.2社会管理法治化存在问题的伦理成因

3.2.1传统人治思想的束缚

3.2.2法治意识薄弱的制约

3.2.3社会道德失范的影响

第四章 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构建

4.1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目标

4.1.1 善治

4.1.2 正义

4.1.3和谐

4.1.4 幸福

4.2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路径

4.2.1培育崇尚道德的伦理意识

4.2.2倡导守法精神的道德自律

4.2.3力行良法之治的制度体系

4.2.4坚持公平正义的执法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社会管理法治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都严格依法进行,它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伦理是法治的有力补充,伦理在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研究,运用伦理的方式弥补法治的不足,推进法治与伦理的融合,有利于社会管理领域的法治建设,建立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
  本文以伦理学为视角,从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出发,在对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概念进行初步厘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开拓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基础是契约精神,如果全社会没有奠定浓厚的契约精神基础,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任务和目标是难以顺利实现的;本质属性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对推动社会管理法治化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法治秩序是良法与守法,在社会管理法治化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秩序中,良法和守法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完善、不健全,社会管理法治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立法体系缺乏、权力运行失范、法律信仰淡薄、公众参与不足,其伦理成因主要是传统人治思想的束缚、社会道德失范的影响、法治意识薄弱的制约三个层面。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目标在于善治、正义、和谐、幸福,其中,善治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目标,正义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现实目标,和谐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理想目标,幸福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终极目标。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伦理路径,即培育崇尚道德的伦理意识、倡导守法精神的道德自律、力行良法之治的制度体系和坚持公平正义的执法规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