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以长治市郊区嶂头村为例
【6h】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以长治市郊区嶂头村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乡村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乡村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关注越来越多,并且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东缘的嶂头村,该村在1945年长治解放以前有“小北京”之美誉。对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村庄进行探讨,无论是从学术角度出发,还是从现实意义上讲,都极其必要。为此,本文拟以现有的学界成果作为出发点和参照,从多个视角对其展开描述和探讨。并通过它来折射和认识整个晋东南乡村社会的近代变迁和现代化过程。 本论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了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现状述评、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三个部分。 第二章介绍嶂头村的自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嶂头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属黄土丘陵区,土地数量多,但单位产量不高。雨热同季,冬春干燥,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临长邯公路,交通比较便利。抗战时期,嶂头属于沦陷区。村中以李、师、王姓居多,是一个杂以他姓的多姓村落。 第三章村中社会分层与结构体系的历史性变动。根据相关志书、史料和笔者访谈的结果,对该村村民的职业结构、家庭、家族演变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根据历史事实和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对村中阶层进行了划分,尤其注意阶层社会结构的变动。文章认为,该村虽有地主、富农、自耕农和佃户以及无业游民之别,但村民更愿意用“有钱人”和“没钱人”来对其进行概括和划分,这当中基于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家族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本章还通过一个家族的事例,揭示家族变迁与社会结构体系变迁的关联。笔者认为,社会阶层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第四章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的演变。通过对群体性活动如集体乞雨、群体性自然神崇拜等文化内涵的考察,来深化对乡村教化、乡民信仰、乡村宗教和乡土意识的认识。文章认为,村民们身上具有的善良、憨厚、吃苦、老实的美德,是上党这个“盆地”里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加以辩证的分析,善良过多失之勇敢,憨厚有余失之精明,吃苦敬业失之技巧,老实可爱失之谋略,便会成为羁绊而令我们深思了。做事取决于思维,而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习惯思维根深蒂固,很难在一个早晨立即消除,更难于在每个村民头脑里洗刷干净。因此,只有接受新的东西,才能挤走旧的东西;认识上有了飞跃,新的理念才会扎根。同时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作为披在乡村身上的“外衣”和上层建筑,有其促进和保护乡村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消极和阻碍的作用。 第五章考察了嶂头村民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嶂头村农家的基本经营模式、耕作方式、日常生活以及婚姻习俗等,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并未有大的改观,甚至有些落后和原始。这既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有关,也与乡村走向现代化外部启动机制不完善关系极大。 结语总结全文,对嶂头村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结合村庄状现,对村庄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