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模式研究
【6h】

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四、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二、城镇化发展理论综述

三、国内外城镇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史

二、新时期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三、民族各省区城镇化差异对比

第四章 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实施中的问题研究

一、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土地过度使用开发

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能源消耗日渐居高,能源利用效率低

三、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压力凸显

四、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水资源问题凸显

五、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中的碳排放效应严重

六、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压力巨大

第五章 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预测

一、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速度预测

二、GDP预测

三、土地资源需求预测

四、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五、能源需求预测

第六章 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民族地区实施可持续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二、民族地区实施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在我国已经呈突飞猛进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城镇化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入的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快慢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从停滞不前迅速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全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随着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增长。到2010年底,民族地区城镇人口达到0.75亿,城镇化水平达到39.15%,而在2001年,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才仅仅只有29.50,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年均增长到达3.8个百分点。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如此高速的发展是基于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快速发展上而得到的,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人口的结构性转移,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整体就业水平。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原有的城镇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强,这将为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总体提高,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功能的完善都将最终促进民族地区整个城镇体系的健康发展。
  但是在民族地区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水平背后,却显示出了―高消耗、大排放、效率低‖的显著特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明显加快,对于资源的消耗明显增多,而伴随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也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日趋明显,在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对于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素日趋明显,这些因素已经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阻碍着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前进脚步。因此,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城镇化的道路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唯一之路。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就是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全力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民族地区新城镇。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城镇化这种新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并就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和可持续城镇化中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建议和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