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村庄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研究
【6h】

村庄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对象及背景

1.1.1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2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对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研究

1.3.2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研究

1.3.3对村庄公共空间重构的研究

1.3.4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

1.4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内容

1.4.3研究框架

1.5本章小结

第2章村庄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2.1村庄公共空间的类型

2.1.1广场空间

2.1.2街巷空间

2.1.3绿化及滨水空间

2.2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特征

2.2.1功能复合的表现形式

2.2.2功能复合的时间性

2.3村庄公共空间的社会特征

2.3.1居住生活模式特征

2.3.2村民外出务工的影响

2.3.3空间权属清晰

2.3.4积极的公共政治参与意识

2.3.5文化断层

2.4适应性重构的动因

2.4.1功能复合是重构的内在推力

2.4.2社会需求是重构的外部引力

2.5本章小结

第3章适应性重构的理论框架

3.1重构的理论基础

3.1.1有机更新

3.1.2“拼贴城市”

3.2重构的目标取向

3.2.1人性化

3.2.2多元秩序共生

3.2.3生态化

3.3重构的原则

3.3.1整体性

3.3.2 连续性

3.3.3尊重自组织性

3.3.4效益性

3.4本章小结

第4章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调整

4.1功能分离式调整

4.1.1村庄整体空间职能变化带来的影响

4.1.2生产空间的分离

4.2功能梳理式调整

4.2.1功能布局的调整

4.2.2水空间整治

4.2.3公共活动场流线梳理

4.2.4街巷空间流线梳理

4.3功能植入式调整

4.3.1生产空间植入生活功能

4.3.2闲置空间植入社会功能

4.3.3生活空间植入生产功能

4.3.4生产空间植入生态功能

4.3.5生产生活空间植入旅游功能

4.3.6生产生活空间植入公共职能

4.4功能替换式调整

4.4.1仪式空间的功能替换

4.4.2构件空间的功能替换

4.5功能调整对物质技术的要求

4.5.1材料及建造

4.5.2造价预算

4.6本章小结

第5章村庄公共空间的空间整合

5.1“多元共生”的空间形态

5.1.1大小及远近结合

5.1.2农宅组合的典型空间形式

5.1.3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的优化

5.1.4相邻空间的过渡

5.1.5空间体系整合

5.2“公私相容”的空间权属

5.2.1空间权属的内涵

5.2.2共同使用、私人管理

5.2.3调查分析

5.3“相因相生”的空间文脉

5.3.1新老建筑混合

5.3.2山水文化的延续

5.3.3“文化嫁接”

5.3.4习惯性活动场所的继承

5.3.5成角空间与曲折空间的恢复

5.3.6“翻陈出新”的邻里空间

5.4“收放并顾”的空间层次

5.4.1整合要点

5.4.2调查分析

5.5整合过程的特征

5.5.1关注老人与儿童空间

5.5.2公众参与

5.6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6.2对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公共空间的品质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前大量村庄公共空间出现“脏乱差”,甚至根本无公共空间可言。随着生产生活的改变,人们急需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从研究村庄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它功能复合的内在特征,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特征。借鉴有机更新、拼贴城市等理论,针对基本特征,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功能调整和空间整合两个方面重点探讨村庄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策略。 第四章从功能分离、功能梳理、功能植入及功能替换四种方式探讨功能调整。对于在同一空间具有相互干扰的复合功能,本文提出空间功能分离式的调整,而对流线混杂的公共空间,则是通过梳理流线及适当分区,进行梳理式功能调整;对有些空间需要承载新的使用要求和用途的,提出空间功能植入式调整,而对某些过去起过重要的构件和空间,在新的使用环境下,探讨出功能替换式调整。同时,还进一步关注了功能调整相关的物质技术条件。 第五章从空间形态、空间权属、空间文脉、空间内外层次方面提出空间整合的策略。在空间形态上,提倡多种空间形式的共生,强调空间群体的优化以及相邻空间的中介过渡;在空间权属上,针对权属现状,提出共同使用、私人管理的应对方法;文脉方面,探讨了新老建筑及新老邻里空间的继承方法,对山水格局和习惯性活动空间给予充分的尊重,对迁并的村庄提出了“文化嫁接”的构想;在空间层次上,运用内外并顾的思想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关注老人儿童空间,尊重村民参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