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
【6h】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1.2.2 关于青少年犯罪预测、预防与预警的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少年犯罪及预警管理基本理论

2.1 青少年及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

2.1.1 青少年概念的界定

2.1.2 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

2.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

2.2.1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工作原则

2.2.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对象

2.2.3 青少年犯罪预警系统的功能

2.3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方法

2.3.1 预警信息系统的方法

2.3.2 预测指标体系和模型选用

2.3.3 预警准则及方法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少年犯罪的演化路径

3.1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3.2 青少年犯罪的描述

3.2.1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3.2.2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趋势

3.3 青少年犯罪的演化路径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少年犯罪的预警管理模型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数据选取和模型设定

4.2.1 样本数据选取

4.2.2 模型设定

4.2.3 变量的可操作化

4.3 回归模型的构建

4.3.1 被解释变量的获取

4.3.2 解释变量的积差检验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式

5.1.1 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与原则

5.1.2 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

5.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

5.2.1 个体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

5.2.2 区域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

5.2.3 全国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

5.3 青少年犯罪预警级别的确定与指标评估

5.3.1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指标评估的影响因素

5.3.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指标评估的保障因素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评价方法

6.1 综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6.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6.3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多级层次分析模型

6.3.1 多级层次分析模型的变量度量和层次结构

6.3.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工作层次结构指标的因子提取

6.3.3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工作评价的因子得分和计量思路

6.3.4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6.3.5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6.3.6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6.4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多级综合评价

6.5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6.5.1 评价指标体系

6.5.2 评价方法与步骤

6.5.3 灰色综合系统在预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7.1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7.2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长效机制

7.2.1 网格式联动预警机制

7.2.2 整合式资源调配机制

7.2.3 链条式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

7.2.4 亲情式帮教机制

7.2.5 免疫式社区预警机制

7.2.6 定制式立法执法机制

7.2.7 立体式多维预警机制

7.2.8 问责式惩防工作机制

7.3 青少年的家庭保护与犯罪预警

7.3.1 家庭保护的理念

7.3.2 家庭保护的制度

7.4 青少年的学校保护与犯罪预警

7.4.1 学校保护的理念

7.4.2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问题

7.4.3 素质教育问题

7.5 青少年的社会保护与犯罪预警

7.5.1 社会保护的理念和制度

7.5.2 网络伤害问题

7.5.3 流浪儿童问题

7.6 少年司法保护与犯罪的预警

7.6.1 司法保护的理念

7.6.2 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活动

附录:青少年犯罪防控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自身前途、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调整,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社会转型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其中一些不良文化渗透到了青少年观念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不断增多、重大恶性案件不时发生,同时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成人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总体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实形势,本论文综合运用教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多学科的学术前沿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来源,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部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理论,对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警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青少年犯罪现状、类型、特征、成因,并将图论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技术相结合,对青少年犯罪的演化趋势和演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青少年犯罪的演化路径分析模型;
  第四部分结合W市少管所568名被判罪羁押青少年犯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了青少年法律意识与犯罪参与的关系研究,并建立了青少年犯罪的预警管理模型;
  第五部分重点研究了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模型的原理,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构建并完善了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个体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区域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和“全国性预警管理指标体系”3级预警指标体系;
  第六部分将多级层次分析模型、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构建了青少年犯罪预警的量化分析模型;
  第七部分提出了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从青少年的家庭保护与犯罪预警(重点为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暴力问题)、青少年的学校保护与犯罪预警(重点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问题、素质教育问题)、青少年的社会保护与犯罪预警(重点为网络伤害问题、流浪儿童问题)和少年司法保护与犯罪预警(重点为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4个方面提出了青少年犯罪预警的策略;
  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并对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后期研究进行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