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恩施文昌祠的雕刻艺术研究
【6h】

恩施文昌祠的雕刻艺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恩施文昌祠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条件

2.1 恩施文昌祠的历史演变

2.2 恩施文昌祠的地理环境

2.3 恩施文昌祠与风物民俗

第3章 恩施文昌祠的现状勘察

3.1 恩施文昌祠的现状

3.2 恩施文昌祠的牌坊

3.3 恩施文昌祠的主体建筑

3.4 恩施文昌祠的街巷

3.5 恩施文昌祠的雕刻装饰

3.6 恩施文昌祠的石碑

3.7 恩施文昌祠的平面布局和环境特色

3.7.1 蕴含民族特征的建筑平面布局

3.7.2 沿袭传统建筑风格的环境特色

第4章 恩施文昌祠的雕刻装饰艺术及特征

4.1 恩施文昌祠雕刻存在载体分类

4.1.1 按建筑类型分类

4.1.2 按材质分类

4.2 恩施文昌祠的雕刻题材

4.2.1 牌坊雕刻的内容造型

4.2.2 石雕题材的象征意义

4.2.3 木雕题材的人文精神

4.3 恩施文昌祠雕刻技艺和手法

4.3.1 牌坊雕刻的技艺手法

4.3.2 石雕雕刻的技艺手法

4.3.3 木雕雕刻的技艺手法

第5章 恩施文昌祠雕刻艺术的文化价值

5.1 恩施文昌祠雕刻艺术的象征寓意

5.1.1 以装饰而衬形,形饰并美

5.1.2 为表达主题而造形,同一题材形式各异

5.2 恩施文昌祠的审美特征

5.2.1 自然和谐之美

5.2.2 纯真质朴之美

5.2.3 结构形式之美

5.2.4 精神内涵之美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论文以恩施文昌祠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文昌祠的雕刻艺术。论文结合恩施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过程,探析文昌祠的空间布局与当地传统民居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分析文昌祠内的牌坊,石雕,木雕等雕刻作品的形制特点及其表达的审美内涵,从而达到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全文首先介绍文昌祠的历史演变过程。文昌祠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最初为读书人祭祀文昌帝君之所,而后文人汇集于此,此地逐渐成为文化中心,是恩施文化兴盛、繁荣的标志。全文分析了文昌祠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建筑结构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建筑布局上坐北朝南,“负阴抱阳”,体现了传统“风水”的营造理念。特别是介绍了文昌祠内的牌坊,石雕,木雕等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工匠们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技巧,雕刻手法多种多样,除了雕刻工艺,还融合了书法、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石雕装饰风格迥异,放刀直取,不拘常规,工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性元素融入到雕刻中,提炼形体、归纳形体、表现形体,使形体显得更加朴质。木雕作品因材施技,以合适的木料表现多样的雕刻形式,将材质对主题的表现塑造得美轮美奂,既有儒道佛文化的神韵,也具市井文化的精神。最后研究文昌祠的审美特征,其建筑美感既有外部美又有内在美。文昌祠建筑的平面布局既沿袭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蕴含民族特征,体现了汉族和土家族文化的融会贯通。文昌祠的雕刻作品,充分表达出独有的和谐之美、淳朴之美、形体之美以及精神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不仅仅是有美学层面的价值,更是朴素、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的反映。纯真质朴之美,即雕刻艺术的创作动力是源自民众的自我意识和愿望,由自身生活的需要,自觉性展开。而结构形式之美,是工匠因材施艺,追求大刀阔斧的拙情,亦包涵精雕细琢的才情,保留雕刻作品自身的气势与神韵。精神内涵之美,是指雕刻作品寄托了民众的幻想、理想和信仰。
   文昌祠的雕刻艺术,具有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既是恩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恩施民间雕刻艺术的浓缩,同时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和标志。其蕴含的历史、艺术、精神文化需要珍视、保护和继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