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6h】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幸福与幸福观

2.1 幸福概说

2.2 幸福观的界定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3.1 西方哲学幸福观回溯

3.2 中国传统的幸福观

3.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3.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前人幸福理论的超越

3.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哲学深意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向互动

4.1 时代幸福观与社会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5.1 国民幸福感现状

5.2 提升国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在付诸努力不断追求幸福。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为自身创造生活条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地为实现幸福创造条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为中国现当代幸福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民幸福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片面、机械的幸福论对比,阐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哲学意蕴,突出其创新。同时,也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将两者相结合,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关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民幸福感,如何处理好个人、社会、和谐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主体在劳动中创造幸福,集体主义等无产阶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柏拉图理念中的幸福,在他眼中幸福是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边沁功利主义的幸福,在他眼中幸福是属于集体的,幸福在于奉献;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快乐论,快乐论把快乐当成人生的最后目标,但他却承认幸福是广泛的范畴,而快乐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科学发展的幸福观,人生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获得自由、平等的幸福。
  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所以是至今为止最科学的幸福观思想,是因为个人自身幸福、社会的幸福、个人和自然、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身的关系被涵盖其中。这交相辉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提升国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要明确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幸福感。政府引领人民奔向幸福,转变执政理念,将幸福落到实处,优化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满足国民精神需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文化的导向作用,发挥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动性。对于公民本身而言,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乐观生活态度;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设立多重生活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