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命历史的影像记忆(2000--201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研究)
【6h】

革命历史的影像记忆(2000--201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问题提出: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革命历史剧

1.1.1研究缘起

1.1.2核心问题

1.1.3对象框定

1.1.4研究意义

1.2研究基点:集体记忆理论的谱系及其适用性

1.2.1集体记忆的研究谱系

1.2.2集体记忆研究视域的适用性

1.3概念界定:“革命历史剧”与“集体记忆”

1.3.1特指的“革命历史剧”

1.3.2包容的“集体记忆”

1.4文献综述:相关研究回顾与述评

1.4.1有关革命历史剧的研究

1.4.2有关集体记忆的研究

1.5研究设计:思路、方法与框架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方法

1.5.3研究框架

2革命历史影像记忆的现实语境

2.1后革命时代“去政治化”

2.1.1新时期:从“历史革命化”到“革命历史化”

2.1.2新世纪:“革命意义”的再阐释

2.2文化格局“多元共生”

2.2.1新时期:大众文化的兴起

2.2.2新世纪:三足鼎立又互相渗透

2.3迈向产业的影视文化

2.3.1新时期:市场化的艰难前行

2.3.2新世纪:产业化的突飞猛进

3革命历史影像记忆的文本呈现

3.1战争记忆的补写

3.1.1政党形象记忆:微调与坚守

3.1.2革命信仰记忆:回归与救赎

3.2英雄记忆的重写

3.2.1走下神坛的领袖

3.2.2凡俗英雄的传奇

3.2.3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3.3情爱记忆的改写

3.3.1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

3.3.2由“喜”到“悲”的叙事走向

4革命历史影像记忆的权力实践

4.1 4.1作为规训权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4.1.1管理机制相对灵活

4.1.2调适机制富于技巧

4.2市场逻辑的商业化生产

4.2.1类型化的生产

4.2.2奇观化的影像

4.2.3娱乐化的消费

4.3有限自由的创作者

4.3.1个性化的创作

4.3.2史观影响创作

4.4能动且在场的受众

4.4.1收视率背后的受众权力

4.4.2多元的解码策略

5革命历史影像记忆的批判与反思

5.1消费主义异化

5.1.1戏谑化的书写

5.1.2情欲化的表达

5.2虚无主义泛起

5.2.1历史理性的遗落

5.2.2精神价值的缺失

5.3极端民族主义

5.3.1创伤记忆的激活

5.3.2呼唤理性的抗战记忆

6重回起点的思考

6.1革命历史影像记忆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6.2革命历史影像记忆注重心理真实

6.3革命历史影像记忆是一种凝聚的策略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剧的生产空前活跃,持续引发关注。革命历史剧的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首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革命历史剧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产生,与当下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具有指向现实的社会意涵;其二,革命历史剧的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影响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形塑公民的政治人格和集体记忆。其三,革命历史剧热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 本文重点探讨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如何影响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思想情感以及社会共识的。在社会层面上考察革命历史剧对于大众产生的整体性影响。事实上,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记忆是一种“外在的唤起”,特定的个体记忆能否被唤起,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唤起并讲述出来,取决于个体所在的群体、社会以及时代精神能否鼓励他(她)进行某种形式的回忆,提供给他(她)记忆的框架。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面对着一个超越了个体记忆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理论的核心在于:其一,“现在中心观”,集体记忆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建构。当人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诸多限制,任何人心中的“过去”都是当下社会性的建构,回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现在的需要、利益和期待。其二,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可能是不同的,这不是由于“过去”发生了变化,而是人们看待过去的态度和方式改变了,是社会提供叙述、整合的框架发生了改变。其三,集体记忆存在着多种社会框架,它们之间彼此交错,部分重叠,其中某个框架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占据支配地位。集体记忆也因此成为当下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域,各种力量都试图书写有利于自己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达成是各方力量争夺、协商共谋、相互借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发生着变化。 本文藉由“集体记忆”理论来审视革命历史剧。首先,从纵向的历时层面梳理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社会语境的变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革命历史剧生产的现实语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为新世纪影像革命历史记忆的研究确立了基本的框架。在政治方面,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后革命时代”,在“去政治化”的过程中,对于“革命”意义的阐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方面,影视文化产业已由转型期的混乱无序开始走向规范有序,这是革命历史剧生产与传播的基点;在文化方面,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局面。革命历史影像记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反映,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的深刻影响,其价值意义与思想内核随着整个社会文化场域的转变而发生位移。 接下来,在横向的共时层面,本文全面分析了革命历史记忆的媒介文本呈现(文本内容分析)。本文从战争记忆、英雄记忆、情爱记忆三个视角切入,对革命历史影像记忆进行了符号与文本的解析。在对每一主题进行论述时,遵循内在的逻辑关系,沿着“表现了什么、如何表现、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与既往的区别是什么”这样的思维走向,重点分析承载集体记忆的革命历史剧,在新世纪呈现出怎样的“新质”。这一分析始终是在集体记忆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并从传播学、文化研究、影视艺术等相关领域获取了理论资源。通过分析,论文揭示出当下革命历史剧虽然仍带有上世纪革命历史创作的依稀回声,但由于历史语境、社会背景的变化以及艺术创新的努力,新世纪革命历史剧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历史观念、影像风格、叙事技巧上都呈现出新的变化,重构了民众的历史记忆。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革命历史记忆具有强烈的“建构”意涵,于是,对记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显然是必要的。 循此向度,本文在生产、传播与消费、认同的系统视野中,从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创作者权力、受众权力四个维度阐释了新世纪革命历史记忆之所以形成的结构性因素。探讨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间各种权力关系的运作策略,内中的合力与共谋、施控与受控、操纵与依附、压力与张力,可见与不可见的种种因素制约着革命历史记忆的生产与传播。笔者意在从整体性的高度探究革命历史剧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和权力本质。经过分析,可以看到各种力量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形塑人们的历史记忆,或以变通的方式对其进行扬弃,或对其进行补写续写,或进行彻底的颠覆抑或是消费把玩,他们共同编织、撕扯着“革命历史”这张大网。在这种情形下,革命历史记忆出现尴尬与错位也在所难免。 最后,本文探讨了当下革命历史剧建构集体记忆时的价值失范问题,对革命历史剧中存在的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滥用革命记忆,不仅会削弱对革命历史的民族认同,还会伤害民众的情感,因此,对当下革命历史影像进行修正,从而重建作为共识与情感纽带的革命历史记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文化命题。

著录项

  • 作者

    龙念;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新闻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秦志希;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戏剧文学;
  •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影像记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