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6h】

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线虫(Caeborhabditis elegans)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

1.2索科线虫(Mermithide)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第三章实验结果

3.1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性别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3.2 RAPD分析

3.3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可溶性总蛋白单向凝胶电泳结果

3.4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可溶性总蛋白双向电泳结果

3.5 mRNA差异显示

第四章讨论

4.1实验条件及方法的优化

4.2性别分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首先从宏观实验的观察中发现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受环境影响.但其具体机制目前还尚不清楚.为了探索中华卵索线虫生长发育中性别分化的机制,作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初步的研究成果.采用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首次对中华卵索线虫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其雌雄成虫DNA间的遗传差异.结论如下,使用12种随机引物,获得了一定的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产物.这表明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的基因组基本相同,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可溶性蛋白入手,采用电泳技术分析雌雄成虫的可溶性蛋白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索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利用差异显示分析了雌、雄成虫mRNA利用3种单碱基锚定引物(T<,11>A,T<,11>C及T<,11>G)和两种随机引物对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总mRNA中的亚群体进行RT-PCR扩增,获得6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展示的cDNA图谱,共约170余个条带,每组引物组合可扩增约20~30个扩增子,它们的大小分布在100~2500bp范围内.该文首次比较了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基因组DNA、蛋白质以及mRNA差异,得到了各自差异表达蛋白的部分特征,同时改良并使用了一种简易的双向电泳且成功地对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离.以上工作为今后深入地探索性别分化各方面调节因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