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方不是我们的东方——从东方学看伊文·金所译《洋车夫》
【6h】

东方不是我们的东方——从东方学看伊文·金所译《洋车夫》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Acknowledgements

1.Introduction

2.Orientalism

3. Rickshaw Boy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entalism

4.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历史语境分析伊文·金所翻译的《洋车夫》,探讨东方学在翻译中的表现。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随后产生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后殖民翻译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视角。它不仅考察翻译的文本,更是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翻译现象。该理论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带来了对话的不平衡。其独特的视角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第二章介绍了东方学的相关知识。虽然萨义德是研究东方学的代表人物,但是西方对东方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十字军东侵时代,这证明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君临东方的欲望由来已久。在萨义德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东方学有不同程度的阐释。作为代表人物,本章还论述了萨义德所处的历史及理论背景,并对他的著作《东方学》作了简单介绍。 第三章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该部分依据后殖民翻译理论,把译本《洋车夫》放到历史语境中去探讨,从三个方面对译本进行了论述。首先宏观考察译本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译者与作者之间由于翻译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说明权利差异带来的翻译的强制性。其次,从微观的角度,对译者通过贬损和丑化的手段在译本中呈现下等的、丑陋的东方人形象进行分析。最后,从两个角度论证此译本的美国中心倾向:译者为了适应美国大众文化的趋势,对结尾的修改完全抹杀了原文的悲剧性,而将其改成了轻浮的闹剧;译文中的过度归化剥夺了译文读者对原文文化的知情权,使灿烂的中国文化黯然失色,以满足译文读者沉溺于自我文化的心理倾向,说明西方人确实抱有“东方为西方而存在”的理念。 最后一章在前几章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文的结论。本文作者认为,通过对伊文·金的译本《洋车夫》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译者翻译态度、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的分析后发现,东方学思想确实在翻译中有所反映。对原文的擅自选取体现西方译者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及表述的强制性;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其翻译策略中所体现的美国中心主义倾向,如刻意贬低和丑化东方人形象,肆意删改原文情节以满足译文读者审美取向等。本文作者还指出,同其它理论一样,从东方学角度研究翻译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对翻译中的政治体现过度敏感而产生对译者误解;走狭隘民族主义的极端;翻译的政治性并不体现在所有译本中,所以这种理论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意识形态不断变化,此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