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奸形象初论——以“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为例
【6h】

汉奸形象初论——以“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引言

第一章类型化特征

第二章写作成规

第三章叙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十七年”文学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文学界研究的热点。一批红色经典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十七年”小说再解读的热潮。众多学者对“十七年”的红色经典进行了再解读。在“十七年”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方面,英雄人物、“中间人物”、知识分子形象、女性形象都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成果。但是,反面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较少,是“十七年”小说研究中被疏忽的一个环节。 汉奸形象是“十七年”小说反面形象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汉奸”这一复合词最早流行于宋代,指为女真人的金朝充当密探的汉族(即中国)官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本论文将“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中的汉奸形象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的解读,具体分析了在这批小说中汉奸形象所表现出的类型化特征——国格的丧失、野兽的脸谱以及物欲的沉溺。同时指出“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中的汉奸形象的描写存在一定的写作成规。最后,论文探讨了“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产生的文学背景,试图把握当时的现实状况对“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汉奸形象塑造的影响。 将“十七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中的汉奸形象群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可以丰富、拓展“十七年”文学人物形象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