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例
【6h】

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1研究问题和研究现状

1.1农民工及其问题

1.1.1“农民工”概念界定

1.1.2我国的农民工问题

1.2新闻媒介与农民工

1.3研究现状与思考

1.3.1研究现状

1.3.2对研究现状的总结思考

1.4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

2文献探讨和研究方法

2.1文献探讨

2.2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2.2.1研究方法

2.2.2样本选取

3资料分析

3.1农民工报道的总体构建方式

3.1.1内容主题的建构类目

3.1.2农民工报道的总体构建

3.2农民工报道的话语分析

3.2.1样本抽取

3.2.2命题分析

3.2.3及物性分析

4研究发现

4.1农民工的三种媒介形象:农民工群体的肖像素描

4.1.1“苦难”形象:农民工媒介形象的主要建构方式

4.1.2“正面”形象:一种媒体积极建构的农民工媒介形象

4.1.3“负面”形象:主要基于“事前建构”的农民工媒介形象

4.2农民工媒介形象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

4.2.1主体性:城市建设者或“差异人群”

4.2.2主体间性:帮扶、交流或偏见

4.2.3小结

4.3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都市类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建构问题,及这种形象建构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方法,选取《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07年作为研究时段。首先按内容主题将两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层抽取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都市类报纸的农民工报道建构了三种农民工形象,即“苦难”形象、“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其中“苦难”形象是农民工最主要的媒介形象,“正面”形象是媒体积极建构的农民工形象,“负面”形象主要是媒体“事前建构”的农民工形象。“苦难”形象“再现”了农民工贫困、不幸、需要帮助和保护的弱势地位;“正面”形象“再现”了农民工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行为品性;“负面”形象“再现”了农民工贪图便宜、行为非理性、不遵守规章制度等“负面”行为。“正面”形象倾向于确立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城市社会和农民工群体“理解与接纳/学习与适应”的社会关系,因此有利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苦难”形象和“负面”形象倾向于确立农民工作为“差异人群”的弱势地位或“问题”角色,其中“苦难”形象体现了城市主流社会与农民工群体“帮扶/被帮扶”的社会关系,“负面”形象体现了两者“排斥/被排斥”、“引导/被引导”的社会关系。“帮扶/被帮扶”和“引导/被引导”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促成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但对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建构产生不利影响;“排斥/被排斥”的社会关系则完全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本研究最后提出媒体在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中维护农民工良好形象的可能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