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中原民兵
【6h】

中原民兵研究(1973—1985)——转型中的中原民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四)对中原民兵的界定及时间断限

一 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

(一)参加“批修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

(二)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

(三)在批判“四人帮”运动中

(四)新时期中原民兵的政治工作

小结

二组织 训练 武器装备的调整与变革

(一)中原民兵组织调整前的状况

(二)中原民兵组织的调整

(三)组织调整后中原民兵的训练

(四)武器装备

小 结

三中原民兵经济生活的转型

(一)城乡建设中的主力军

(二)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大显身手

(三)民兵在科研中的作用

(四)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小结

四与时俱进的社会功能变迁

(一)移风易俗 改变社会风气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

(三)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四)应对突发事件——社会的坚强柱石

小结

五 余论

(一)中原民兵十三年历史的总结

(二)对中原民兵转型的分析

(三)对民兵未来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1973-1985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1981年民兵组织调整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庞大的民兵人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民兵制度也在发生转型,通过对组织的调整,人数的缩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民兵制度的变革。民兵制度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它作为我国国防体制的一部分,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民兵制度的变革也会大大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武汉军区(1952-1985年)领导下的中原民兵为切入点,选择1973-1985年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变革期,从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战备训练、组织、武器装备,经济建设,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展现这一渐进的历史过程。 1973-1985年,在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上,经历了从政治运动中的急先锋到恢复了民兵正常的政治教育这一历史过程。在民兵的战备训练、组织、武器装备这些方面,民兵的训练经历了由大规模的普遍训练到集中化、正规化的重点训练这一转变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各种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民兵组织也在发生渐进性的调整,直至1981年开始的民兵组织全面调整。随着城乡流动人员的增多,民兵武器的保管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民兵以成建制的集体劳动为主,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很多劳动还要靠手工来完成的社会条件下,民兵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后,民兵在各级武装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劳动致富,农村民兵中出现的大量的“万元户”、“专业户”,以及大量经济联合体的出现,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民兵也积极开展为工厂改革献言献策,开展技术革新,进行承包等活动,这些对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推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功能上,民兵始终是一支应付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在应对抗洪抢险、救火等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兵还是公安部门的有力助手和保护国家财产的坚强卫士,在协助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巡逻执勤,守卫重要铁路、桥梁、隧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原民兵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各级武装部的领导下,治理脏乱差、学雷锋开展“为您服务”,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村,创建文明城市等,对改变城乡风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重点从经济体制转变、国际形势改变、国防思想变化、以及政治背景等四个方面对中原民兵这一转型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民兵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民兵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下的作用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