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调研与思考
【6h】

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调研与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简介

1.中国扶贫基金会概况和基本特征

2.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灾后重建简要历程

(三)研究方法

二、基金会参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一)基金会参与贫困村重建的决策过程与目标定位

(二)试点村的选择

(三)调研与项目的设计规划

(四)项目的实施

1.农房重建

2.生计发展

(五)项目特点与挑战

1.项目的特点

2.项目的挑战

三、相互建构 基金会与政府的互动

(一)合作的建立

(二)基金会与政府的各自定位

(三)关系表现

四、一致与疏离 基金会与基层社区的互动

(一)建房的过程

(二)发钱的波折

(三)生计项目的争议

(四)合作社和企业的管理

(五)另外三个问题

1.基金会的定位

2.传递信息和动员的方式

3.关于村两委

五、基金会参与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作用和价值与政府的比较

(一)作为补充的力量

(二)作为延伸的力量

(三)作为竞争的力量

六、政府引导与管理GONGO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

七、GONGO参与扶贫开发和公共治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自身建设

(二)GONGO与政府

(三)GONGO与草根NGO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剥离,NGO组织代表着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而且在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众所周知,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国内外各个NGO组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灾后重建阶段,许多NGO留在灾区贫困村参与灾后重建和扶贫工作。在地震过去近三年之际,有不少机构启动了NGO参与灾后重建行为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的详实资料客观展现这一过程,并总结分析。本文即是在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个案调研基础上思考写作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具有官方背景的NGO的代表,这类NGO在自身的组织理念、工作模式以及参与灾后重建的方式、途径和特征与海外或草根NGO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描述式的写作展现NGO参与灾后重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行为为叙述载体,展现中国NGO在开展工作中与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复杂、细致的互动关系,为政府对NGO的引导和管理、NGO自身的发展完善分析并提出建议。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即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基本概况和其参与灾后重建的简要历程。然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法收集资料。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方式、具体途径和面临的挑战的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主要分为选择试点村、项目调研与规划、项目实施几个方面。与一般NGO的项目流程大体相同,但又因机构各异、项目内容的不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因而面临不同的挑战。
   第三、四两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国扶贪基金会在项目实施中与当地政府和农村社区的复杂、细致的互动关系。有合作、配合,有分裂、抗拒,也有妥协与适应。这一系列持续变化的关系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生动的展现出来。
   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对项目过程的描述总结分析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与政府比较主要体现了补充、延伸和竞争三种力量。
   最后两部分是对上文的总结与思考。NGO与政府的不对称关系使得政府在对待NGO时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而NGO在开展灾后重建项目中也表现出了机构自身的问题。这两部分梳理分析了政府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就中国扶贫基金会代表的一类NGO如何自我定位、自我约束并不断发展完善进行了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