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政治与伦理——儒法起源及汇流问题研究
【6h】

先秦政治与伦理——儒法起源及汇流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先秦人文主义与王权思想

第一节 问题的渊源与学术史简要

一、儒法殊途的认识历程概略

二、儒法思想起源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问题

一、研究方法及新发

二、先秦文献的五种类型

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基础的世袭王权

第一节 世袭王权的形成及思想史影响

一、提前出现的世袭王权

二、禹的思想史价值

三、历史学的真实与人类学的真实

第二节 逐步加强的世袭王权观念

一、世袭王权的挑战者的失败

二、君子名臣对王权合法化的推进

三、盘庚迁都:王权走向专制的重要事件

四、西周王权天赋观念对思想史的影响

第二章 西周政治遗产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西周社会观念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礼的多层含义

二、“仁”考

三、孝在儒家思想中的演变

四、传统“中”思想的儒学发展

第二节 德的政治性质与伦理含义

一、西周政治气质对“德”的塑造

二、“德”在战国成为政治阴谋

三、德的伦理意义与政治意义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史官、史学与儒家的关系

一、儒是先于儒学存在的一种职业

二、儒学与传统思想及其经典

三、“史”考及史学对儒学的影响

四、六经皆史与六经皆先王之迹

第二节 儒学肇始中的孔子价值

一、儒学确立:传统精神的人文主义升华

二、孔子之“作”

三、从对政治人物评价看孔子核心政治理想

四、周公与孔子关系考辨

第三节 孟子悲悯情怀外化的困境与通途

一、孟子仁政的自我阐释和劝慰色彩

二、心气论:悲悯情怀之外化通途

三、从孟子政治理想看民本与民主之异

第四章 法家思想的政治来源

第一节 酷刑政治:权力之恶与思想史之恶

一、夏刑的文献学分析

二、甲骨文所载酷刑与秦律酷刑比较

三、酷刑起源及君主政治对酷刑的依赖

第二节 西周政体瓦解过程的政治经验

一、大夫之死与郡县之立

二、生产模式与税制或军事原因引起的经济变革

三、法的量化与军功的量化

四、专制雏形与李悝作《法经》真伪之辩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方法论与阴谋论

第一节 商鞅的法家政治方法论与实践

一、分解社会阶层与小农经济的形成

二、军功与酷刑的进一步法律化

三、以农战政治实现君主最大利益

四、王法制与郡县统一吏制

五、简论商鞅

第二节 韩非法家阴谋观的集成与流毒

一、韩非对前代法家的批判继承

二、简述韩非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

三、从君权至上到对君权的彻底解放

四、韩非术的本质:历代阴谋之集大成

五、从“六虱”到“五蠹”

第六章 儒法思想比较与儒法汇流

第一节 上层建筑的法与社会伦理的儒

一、传统观念的变与不变

二、政治价值观的对立:民本与君本

三、保守主义与进化论的真实含义

第二节 政局之变与荀子之变

一、苟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君主体系

二、法后王的理论实质与困境

三、利:礼之缘起与性恶之源

四、对君主极端推崇与儒体法用的汇流模式

综论 从儒法矛盾看传统思想问题

一、从内圣外王理论看传统思想困局

二、王权思想造就君民二极对立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儒法思想均是王权社会的产物。从先秦政治演变来看,古代中国王权政治是经过多种力量的角逐,经过漫长演变逐步形成的,并无“普世王权”的必然。王权文明不同的文化元素产生了儒家、法家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孔子继承西周政治经验产生的“礼”、“德”、“孝”、“中”等文化精神和道德人文传统,将这些传统思想提升为一个人文主义学派:儒家思想。儒是一种职业,是早期礼的实践者,而实践之礼是儒家的重要基石,孔子本人及门徒多有从事儒业者,这一学派因此得名为儒。儒家思想内涵主要在于先王之德的传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先王事迹大部分来自古代史料与传说,因此儒学对古代史学极为倚重。以往论者对儒家思想来源的论述,往往侧重于信仰和神秘文化的探究,本文从古代政治遗产对儒学主要概念的影响,认为儒学思想根源在于古代政治经验的伦理化也就是人文化。商鞅吸取了西周血缘政体瓦解过程中的变革经验,继承商代的酷刑政治,构架一个完备而崭新的政治方法论体系并付诸实施,由此产生一个以王权利益为核心的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是王权思想的极端化。
  儒家有较为明确的民本思想,而法家则是典型的君本思想,二者政治价值观是绝然相反的。儒者虽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却缺乏可行的方法:孔子的方法是对秩序的追求,孟子的方法是对仁政的追求。不管秩序还是仁政,主动权在上层社会手中,这造成儒家政治方法论上的缺憾。战国中期以后,儒家理想得不到任何实现,而法家思想则在秦国得到实现。儒学思想家荀子入秦,见识了法家治下的强盛与秩序,惊叹尧舜之世也不过如此吧。这为荀子提供了一个可能:儒家政治理想可以在法家政治方法论那里得到实现。于是,两种绝然相反的政治价值观在荀子那里首次出现全面交汇。
  虽说百家殊途而同归,但儒法所体现的伦理与政治关系决定其汇流在本质上是法对儒的结构性吞并,是儒对法的妥协。虽然荀子的偶然际遇经由其自由意志演绎出儒为体、法为用的儒法汇流模式,但汉武以来的独尊儒术式的所谓汇流,实质上却是法为体、儒法并用。因此所谓儒法汇流,其本质是法对儒的制约,是王权思想实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约束。
  看王权政治对古代思想影响的方式:王权既产生了诸如“德”这样的美好人伦,也产生了寄生的王;王权产生了礼,也产生了酷刑;“中”的思想是王权自敛,但基于维护王权利益这一初衷。仁是孔子阐发而成的具有纯粹意义的概念,但经过孟子的阐释,也成为以“仁政”为主的政治诉求。人文主义者虽然集成了作为美德的德、礼、中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进行人文主义改造,但这些思想天然携带的政治因素却制约着儒家政治理想的主动性:儒家虽然追求民权,但其民权需要通过王权来实现。法家思想则是典型的王权思想。这是王权与儒家、法家三者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先秦政治与伦理之间矛盾的最简洁的图式。
  从外部历史看,法家造就的皇帝政体对古代史的直接影响要大于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影响;当然更要看到,儒家作为古代社会最突出的思想现象,秉承着华夏族群自然而然的人文与精神选择,稳固着中国社会与文明的基础。如何看待古代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王权思想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关系,需要从法家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对立、儒家的本质与特殊际遇作为立足点,既不能忽略两种思想在政局主导下的汇流,更不能混淆二者所体现的绝然相反的政治态度与文化精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