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
【6h】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宾语的概念界定

1.1.2 宾语的语义类型划分

1.1.3 宾语类型的分类简化

1.1.4 宾语语义格的判定

1.1.5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相关研究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方法

1.3.1 理论依据

1.3.2 研究方法

1.4 语科来源

第二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特性

2.1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概念界定

2.2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分析

2.2.1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隐含

2.2.2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受事特性

第三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

3.1 已有单一鉴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

3.2.1 原因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

3.2.2 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

第四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典型性考察

4.1 原因宾语的典型性

4.1.1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

4.1.2 原因宾语与对象宾语

4.1.3 原因宾语与受事宾语

4.1.4 原因宾语与处所宾语、时间宾语

4.2 目的宾语的典型性

4.2.1 目的宾语与原因宾语

4.2.2 目的宾语与受事宾语

4.2.3 目的宾语与结果宾语

4.2.4 目的宾语与对象宾语

4.2.5 目的宾语与处所宾语

4.3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

4.3.1 原因宾语的典型性序列

4.3.2 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

4.4 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再探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展开▼

摘要

根据以往学者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研究,发现这两类宾语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语义分析和语用解释方面,却缺少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系统研究,更少有人论及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和典型性问题,因此本文特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格语法和原型范畴理论为根本,将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结合起来,对两者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进而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各自的复合鉴定模式,并且分析出这两类宾语的典型性序列。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中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而且更有助于发掘汉语动宾结构特点。借助于本文对宾语次范畴的研究,从另一种具备可行性的研究思路出发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进行重新鉴定与阐释,一方面会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今后的修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利用此研究成果推动其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此章节为引言部分。本文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介绍,进而从研究意义角度指出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指明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语义特性。首先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从语义角度分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语义隐含性与受事性。
  第三章: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先指出已有单一鉴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别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并从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方面对两种鉴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第四章:分别考察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分析比较原因宾语和其他类宾语、目的宾语和其他类型的宾语,由此概括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宾语用例进行了再考察与重新划分。
  第五章:这一章节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并提出了本文尚待解决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