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分析——以广东NH为例
【6h】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分析——以广东NH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主要概念

1.研究对象

2.主要概念

(三)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

1.研究理论

2.研究方法

3.研究技术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的探索研究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的研究

(三)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述

(五)本文的研究内容

三、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类型及其过程分析

(一)机构性质界定中的讨价还价及其过程分析

(二)职能界定中的讨价还价及其过程分析

(三)人员编制核定中的讨价还价及其过程分析

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讨价还价的体制分析

1.强调分级管理的编制管理体制

2.逐渐被削弱的国家总体性权力

(二)讨价还价的制度分析

1.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滞后

2.核编定员标准化建设落后

(三)讨价还价的实践逻辑分析

1.非正式“关系”的介入

2.自利性动机的诱导

五、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功能分析

(一)非正式因素在正式权力中的常态化运行

(二)“控编减编”与编制“只增不减”的悖论

(三)削弱公共服务的“公益性”

六、余论

(一)对行动规则的反思:加强编制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二)对行动逻辑的反思:推进编制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三)对行动过程的反思:重视编制管理工作过程的监督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前,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研究,更多是以静态的视角阐释其困境和原因是什么,很少以动态的视角研究出现这些问题和困境的过程。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各单位会针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反复与编制管理部门“讨价还价”。从制度层面来说,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是依法进行的制度性行为。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非制度性的“讨价还价”。对这一现象,已有研究有一定陈述,但对一些重要性问题的研究深度稍显不足。如: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的讨价还价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各参与方采取了哪些技术策略?讨价还价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功能?
  本研究基于理性选择和博弈论理论,运用社会学的“过程—事件”分析方法,研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分析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过程、运行机制和功能。此外,我国由于在改革进程、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这种差异性,笔者选择以广东NH区为例,在深入观察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三种类型。一是机构性质类别界定中的讨价还价。2008年NH区启动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分类改革涉及到机构定级定性、经费形式以及人员编制管理等多方面利益,各机构及其成员在利益最大化动机下,会在机构定级中与编办进行讨价还价。二是职能定位中的讨价还价。在简政放权背景下,权力逐级下放,原本在市级的职能下沉到区县,下放的职能应该由哪个部门来承担,事业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编办会展开一轮角逐。三是核编定员中的讨价还价。和行政编制相比,事业单位核编定员标准更模糊,针对事业编制人员数量的讨价还价有更大的可为性。
  本文对“讨价还价”的三种类型进行过程分析,一方面事实性陈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过程,为本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技术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我们分析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讨价还价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非正式因素在编制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讨价还价”会造成“控编减编”的初始目标与“只增不减”的现实目标之间的悖论,甚至削弱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基于此,结合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时代步伐,对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行动系统进行反思:一是完善行动规则,加强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和标准化。二是转变行动逻辑,加快编制管理的法治化。三是提高行动过程的透明性,加强编制管理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