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协同扶贫机制研究——以L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为研究对象
【6h】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协同扶贫机制研究——以L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为研究对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

(二)有关协同扶贫机制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四、行文思路与调研点介绍

(一)行文思路

(二)案例概况

第二章 理论工具: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建构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新公共管理衍生出社会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三)严重的、复杂的、动态的及多样的社会挑战催生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理论要义

(一)整体性治理注重跨乔合作与整合

(二)整体性治理强调以公民和需求为基础的整合”

(三)解决碎片化、空心化及棘手性问题是理论的现实诉求

三、整体性治理的实践路径:协调—整合—紧密化发展关系

四、整体性治理理论对西部农村地区协同扶贫机制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一)理论“嫁接”的“社会土壤”之比较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协同扶贫机制研究的互适性分析

第三章 政府内部整合:高位推动下的条块协同

一、L镇在政府扶贫主体内部整合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整合探索

(二)扶贫领导小组的成立消除平级认同模糊

(三)地方政府间整合与协同扶贫

二、政府扶贫主体内部整合困境

(一)政绩导向导致供需不符

(二)乡镇政府施政能力缺失导致纵向层级“碎片化"的出现

(三)职能部门之间碎片化问题出现的不可避免性

(四)单一行政计划机制对对口帮扶的根本制约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强势介入下的市场参与

一、政府介入下L镇市场主体参与反贫困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引导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形成

(二)政府主导与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给予政策利好引入市场主体

二、L镇市场主体有效参与扶贫的实践

(一)稳定收入来源:市场支配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吸纳适龄劳动力返乡就业

(三)政府作为下市场主体的“输血式”帮扶和“造血式”带动

三、市场供给碎片化出现

(一)市场自主供给易陷入资源困境

(二)委托市场供给模式易滑入监督困境泥沼

第五章 政治任务或使命召唤:社会扶贫主体的被动与主动参与

一、L镇贫困复杂性与社会主体参与反贫困的关联性分析

(一)贫困人口多且结构复杂

(二)致贫原因复杂多样

二、L镇社会扶贫主体的多元参与

(一)“悬浮”状态的破解: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二)社会人士认领帮扶

(三)社会组织资助帮扶

(四)亲戚邻里互助帮扶

(五)发挥能人大户引导帮扶作用

三、社会主体参与扶贫的碎片化及棘手性问题审视

(一)社会扶贫主体树立“典型”思维下贫困人口内部多级分化

(二)社会扶贫理念滞后于脱贫需要

(三)社会扶贫机制的不完善及法规的不健全

(四)社会扶贫主体弱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脱贫需求

第六章 走向协同:对贫困治理碎片化困境的超越

一、政府继续主导下的内部整合

(一)将部分扶贫事权下放到乡镇一级

(二)自我救赎:政府内部上下级机构整合

(三)引入市场因素,激活政府主体

二、促使政府与市场“紧密化发展关系”的形成

(一)形成政府与市场间“退位—进位”、“缺位—补位”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双失灵”无奈下的“第三方”寻求

三、政府驱动下有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

(一)构建良好政策环境

(二)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以破除“分割”之现状

(三)建立并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扶贫效率

四、不能忽视贫困群体需求及自我脱贫能力的培养

(一)制度杠杆的撬动:“需求—响应”机制促使贫困群体角色的转换

(二)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的激发

五、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任务重而且时间紧。在如此大背景下,地处“老、少、边、穷、库”的L镇被确定为扶贫改革试点,不仅自身要脱贫,且要探索出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试点推进以来,L镇各项扶贫项目迅速开展,不仅势头猛,而且力度大,同时反贫困实践也取得一定成效。客观来说,如此之势头和力度的形成,扶贫效果的达成,是在政府扶贫主体的强力推动下的结果,市场和社会扶贫主体参与不足或被动参与,未能发挥协同优势。在L镇的扶贫实践中,当地政府已认识到多主体协同扶贫的重要性,并已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引导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但却始终遭遇着治理碎片化难题的困扰。贫困治理碎片化困境究竟如何突破,不仅是地方实践中的现实难题,也是本文研究试图回答的理论问题。本文引入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对L镇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尝试对上述贫困治理碎片化困境作出回应,探索西部农村地区协同扶贫机制。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缘起、意义及现状,第二章对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背景、理论要义、实践路径等进行了梳理。第三、四、五章为主体部分,据L镇的实践,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度,审视协同扶贫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有着成功的做法,如政府内部整合方面,重要部门或岗位通过领导亲自“挂帅”,实现了平级整合下的组织认同;政府与市场整合方面,政府的“临界点”退出机制,前期政府完善基础设施,提供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当地安家落户,后期政府抽身而出,在市场规律支配下由企业合法自主经营;政府与社会主体方面,党员干部的结对帮扶破解“悬浮”状态等。当然,既然是试点,理应允许犯错,L镇多主体协同扶贫探索也存在一些不足,这是第三、四、五章分析论述的又一方面。政府内部扶贫整合出现“碎片化”,如政绩导向导致供需不符,因乡镇政府施政能力缺失而出现的纵向层级“碎片化”,单一行政计划机制对对口帮扶形成的根本制约;政府与市场协同方面,委托市场供给模式易滑入监督困境泥沼;政府与社会主体方面,社会主体树立“典型”思维模式下贫困人口内部多级分化等。第六章,回答如何突破西部农村地区多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以及如何走上协同扶贫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